汪天颖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依然普遍存在着。教师就像“庖丁解牛”里的普通厨师,日复一日地砍着牛腿骨,直到“刀钝人疲”。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到庖丁所用的“牛刀”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语文有效教学的这把“牛刀”呢?
一、抓基础,重拓展
学生是教学主体,因此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探索出从照本宣科到挖掘学生深层次知识需求的道路。
1.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实施有效延伸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很多都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时,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加强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就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知识的传递更具有效性。一方面,要向课外知识延伸。由教材的内容向相关学科的课外知识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古诗文经典诵读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向生活实践延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材,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激发学生回忆生活、描绘生活。
2.以本土文化为特点拓展有效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如家乡的名人、家乡的名胜、家乡的传说故事等,把它与语文课文的内容关联在一起,不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教学的一举多得。
二、巧设计,重效率
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但是教师如何利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获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必须在课后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抓好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环节。
1.“新”字当头吸引学生
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大海睡了》的教学中,以大海为谜底,设计谜语进行提问,学生自然而然就被问题吸引,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大海的一些特点。
2.“启”字当头多元思考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在《“东方明珠”》这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标题的双引号的提问,启发了学生对于双引号用法的思考。此外,开放式的提问,也能够启发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模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提出了“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富饶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使学生对“富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问”字当头激发创新
课堂上不止是教师问,还可以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对于学生来说,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习《大海睡了》这篇文章,学生也许会问:大海是什么样的?大海里面有什么?大海为什么要睡了?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就会比教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要有效得多。
三、营氛围,激兴趣
环境影响我们的生活,课堂教学环境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提升课堂环境,教师要评价恰当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師对学生的评价要合理、恰当。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听到“棒!棒!你真棒”“表扬他,顶呱呱”“你真聪明”之类的赞赏和评价,教师给予学生的肯定无可厚非。但是,只要学生一发言就说这些千篇一律的话,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自我”。因此,恰当地运用语言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和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映衬下才显得更光彩夺目,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更具有魅力。
2.提升课堂环境,教师要学会宽容
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学生犯错误时,最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真诚地容忍、巧妙地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他们才可能敢想、敢说、敢为,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自己的设想,才能催生和萌发想象与创造。在宽容的课堂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师生认识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对话,还能收获智慧、积极、主动和创新。有效课堂应建立在民主、平等、扎实、朴实、真实的基础上,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真诚、平等地互动、交流。
3.提升课堂环境,教师要鼓励质疑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尽量回答。面对日益博学的学生,教师要敢于对学生说“我不知道”。往往一些连教师都不知道的问题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中国的家长总是问孩子“今天老师给你提了什么问题”,而美国的家长却总是问“你今天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才可能建立起语文教学的有效课堂。
总之,只要找到语文有效教学的那把“牛刀”,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有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