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策略浅探

2013-04-29 00:44杨秋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件信息技术语言

杨秋华

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这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学的一种工具,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服务的。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能以牺牲学生语文能力为代价,即不能因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忽视对学生感受、表达、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

一、不能忽视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激活文本形象,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重构形象、感受形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形象,深入感受文本,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固有优势。然而,不少课堂教学抛开课文,摒弃语言文字,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完成语文课文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服务于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感受语言的方法、规律,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学规律告诉我们:教学“三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的音、像、画让学生对语言咀嚼领会、加深体验、活化形象、丰富积累等。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教师必要、及时、恰到好处地引领,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而放弃学生凭借积累、经验体味语言的自主学习。

两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第一、二自然段,由于教者本身教学理念不同,多媒体课件应用方式、时机不同,教法、教学效果有天壤之别。

教学一

师:我们一起看看云平时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展示白云、彩霞、乌云)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白云和彩霞很美丽,乌云不漂亮。

生2:我喜欢白云和彩霞。

师:请你们把云彩的美丽和你们的喜爱之情朗读出来。(学生朗读。)

师:水是怎样变成雨、雹子、雪花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变化过程。(出示动态课件,师生一起观看。)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3:水很神奇,它能变成很多种样子。

生4:水娃娃像个调皮的学生。

师:真好!那你们把这种奇妙朗读出来。

师:现在谁能说说云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二

师:读读第一段,完成填空题“有时候我穿着( ),有时候我穿着( ),早晨和傍晚我又把( )披在身上”。(学生完成填空。)

师:连续用了两个“有时候”,真啰嗦, 能不能去掉呢?读读句子,说一说。

生:云娃娃不是总是穿着白衣服、也不是总是穿着黑衣服。

师:用上两个“有时候”,云娃娃的色彩是变化的。

师:回忆一下,云娃娃是在什么情况下穿上白衣服、黑衣服、红衣服,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得不太完整。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被满天的彩霞、朵朵白云、团团乌云吸引住了。)

师:谁能把云娃娃的样子说得更清楚一些?

师: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朗读句子。)

師:在朗读句子,注意感受加点的词。完成这个填空:你觉得可以怎样填写以下两个句子“云像 ”或者“云娃娃真 ”。

师:请你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我们再欣赏云姑娘的多姿多彩的身影(屏幕出现上变幻的云彩),再次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师:读读课文,看看云娃娃又变成了什么呢?

师:现在,请同学告诉我云娃娃变成了什么,我用课件演示,你们一边用课文的句子教我演示,一边看看我的演示是否有错。(师生读课文共同完成演示。)

师:一个粗心的小伙伴把“落”、“打”、“飘”三个词给调换一下位置,你们读读句子,看看行不行?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雪”很轻,飘飘忽忽地落下来,所以用上“飘下来”。“雹子”是小硬球,很重,所以用“打下来”;“雨”跟他们比起来不轻不重,所以是“落下来”。

(演示“雹子飘下来,雪打下来,雨落下来”的样子,学生不由得哈哈大笑。)

师:是啊!这三个词用得真是形象、准确。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用你的动作表现这三个词语的不同。

师:我们再看着课件,加上你的动作,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这两种教法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都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最终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起来似乎殊途同归。但教法一,学生对“云的美丽”“水的神奇”的体会仅仅通过“眼睛” (观看课件)获得的,与学生对文字的体味无关,可以说学生不是读懂,而是“看”懂。这样的教学缺乏引导、点拨、启发和唤醒,致使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只是浮于表面,有形无实。

教法二,学生对“云变幻的美丽”“水变化的神奇”的深刻体验是通过对文字的咀嚼感受获得的。课件的展示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让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形象化、深刻化,检验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成效。

二、不能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习得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内心的经验、思考或情感转化、改造成形象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有的教师把文字变成图像、声音,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出来,看似很热闹,学生也学得轻松,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被淡化,培养语言建构能力的过程也被剥夺。

教学《长城》一课中的“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一句时,一位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件:现代化的推土机、起重机、挖掘机轻而易举得把一座座山丘夷为平地;一群瘦弱的古代劳动人民在艰难地扛石头建造长城的情景。学生惊呼不已。受到视觉的冲击,学生很是震撼,因此朗读这个片段时,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

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教学:

师:反复读一读这句话:“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注意重点词语,并且在脑子里浮现画面。(学生读)

师: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能不能和生活中的熟悉的实物来比较一下呢?比如学校里的石狮子,一头石狮子大约400斤重。

生1: 一块巨石大约九头石狮子那么重。

生2: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大约有十五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经过同学们的想象、比较,我们就明白了巨石很重,需要很多人才能移动它。

师:“无数的肩膀,无数双手”相对于“汽车、起重机”是多么柔弱!“无数的肩膀,无数双手”相对于“两三千斤重的巨石”是多么柔弱!

师:这会是怎样陡峭的山岭呢?如果把“一步一步”这个词语去掉,可以吗?他们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巨石抬上陡峭的山岭?这些,同学们都要深入思考,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人们艰苦劳作的情景。

(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深入思考。)

师:请想象在春夏秋冬各种各样的恶劣天气里,劳动人民怎样把巨石抬上陡峭的山岭?请你选取其中的一种状况,大胆想象,说具体。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北风呼呼,雪花飘飘,天寒地冻的时候;夏日炎炎,大地被炙烤得似乎要冒烟的时候;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时候……)

(学生观看,静思默想,畅写片断,交流作品,小结提升。)

师:现在,我想你们再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一定另有一番滋味。

抛开文本,把语言文字变成动画片,学生通过动画课件进行听说读写,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后常有的现象。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第二位教师在教学中,带着学生紧扣文字进行体味、想象、比较,层层铺垫,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流畅表达。一个学生写道:“夏日炎炎,大地被炙烤得似乎要冒烟似的。工人们光着脚丫艰难地走在山坡上,滚烫的红土似乎要把他们的脚烫伤。他们大多光着膀子,皮肤黝黑黝黑的,在刺眼的阳光下闪烁着汗水的光芒,脖子上的破旧的毛巾也已经湿透了,分不清原来的颜色。他们光着上身,佝偻着腰,背上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双手托着巨石的边沿,偶尔腾出一只手擦擦蒙住眼睛的汗水。他们留下的脚印是那么深。远远望去,他们就像在山坡上蠕动的蚂蚁。”劳动人民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里是丰满的、形象的,而不是干瘪的、空洞的、毫无生气的。这些鲜活的语言来自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开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来自于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的新旧信息间的内部联结。

三、不能忽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声像结合、图文结合、动静结合等方式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促进思维发展。但课堂教学的现状并非如此。不少专家称现代信息技术参与教学让学生思维退化,探究的欲望枯竭。如教学《钱塘潮》一课,课前,教师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展示钱塘潮的生成、高潮及消退的全过程。在课堂学习中,该课件重复展示了3次(在导入课题的时候展示,在重点段落的学习前展示,在朗读课文时展示),每次约4分钟,共12分钟。这样的展示,没有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真切感受,更没有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成为空中楼阁。

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中“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的这一小节时,因为受前一小节“树木指示方向”(树叶稠的一面是南——南面阳光充足,树叶稀的一面是北——北面阳光较少)迁移的影响,很多学生会理解成: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南,化得慢的是北(南面阳光充足,积雪化得快;北面阳光少,积雪化得慢)。“积雪”如何指示方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有些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示意图(如下图),再结合“山南水北”阳光充足的现象讲解,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北,化得慢的一边是南”这一常识,再让学生朗读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为许多老师所接受和采纳,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理性和枯燥不说,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究意识的培养。

我们再看看另一位教师的教学。她利用课件创设一个迷路的动画角色“喜洋洋”来到沟渠边的情景。喜洋洋请同學们扮演懒洋洋,仔细观察沟渠,猜猜沟渠里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的雪化得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学生认识产生矛盾的时候,教师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见过的沟渠。教师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阳光照耀下的沟渠,一边阳光明晃晃,一边阴阴凉凉”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学生犹如进入生活场景,仔细观察。再次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因为

所以 ”和“之所以 是因为 ”两个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把自己的观察所得以及思考的成果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朗朗而读:“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雪化得快的是北方,雪化得慢的是南方。”

这样的教学把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实践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规范化的语言真正发挥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进行了因果关系句式的说话练习,认识了沟渠的积雪融化与太阳光照射的关系,掌握了冬雪天气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进而领会古人对“山南水北”自然现象的智慧概括。一方面,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积极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参与了观察、回忆和表达,经历比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范式进行表达,解读了融合古人生活经验和身边科学现象的规范语言,这些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喜欢语文课堂,乐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显著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要为语文课堂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猜你喜欢
课件信息技术语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我有我语言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