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芝娟
我园农村“留守儿童”的父辈大多在外从事建筑工作,每年有10月余与子女天各一方,将孩子全托给祖辈代养,使独生子女的“六一”家庭结构因此被改变。原本承载家庭老和小的顶梁柱却在感情上与孩子产生了真空,导致亲情和家庭责任的缺失,且留下的农村祖辈人大多文化层次低,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了解不多,也因忙于农田和家庭饲养等劳作或因自身体体质和精力不足而对孩子疏于教育,容易溺爱和放任。有的虽重视孩子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却忽视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行的养成教育。有的祖辈人长期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而被孩子效仿或凭着旧思想、旧观念、旧方法教养孙子辈,以经验代替科学,使教养质量不高。诸多问题,使孩子入园后的表现滞后于父母双亲带的孩子。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把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的落脚点放在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上。
一、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转变教养孙辈观念
隔代教育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关键的还是要加大在祖辈家长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形式。因为我们的“留守”有别于西部山区,我们农村祖辈家长大都不缺钱,孩子的物质生活不成问题,而缺的是祖辈的教养知识。于是,我们把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把加强指导“留守”祖辈教养方法知识作为沟通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定期和农闲时,组织祖辈家长学习新《纲要》,结合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讲座,让祖辈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了解育人的目标和要求。为了使家长克服过多包办现象,我们举办“我最棒”穿衣、系鞋带、包饺子、整理玩具等生活内容的游戏比赛。请家长前来观摩孩子的操作活动,了解自己孙辈生活自理能力,然后组织家长进行“包办代替是什么样的爱”“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专题讨论,在直观形象生活游戏中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能力。也帮助祖辈家长了解了包办代替带来的问题,从而转变“留守”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人才观。还利用“家园连心桥”的橱窗家教知识宣传,因为这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也参差不齐,有些还是半文盲,一些内容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我们就利用“图说教育”形式,图文并茂,对祖辈人在家庭教育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作出分析解答,解决他们的困惑。
二、祖孙结对学习、尝试科学教养方法
祖辈家长尽管对孙辈教养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祖辈家长对孙辈孩子的了解比教师要深刻得多,并且在家庭教养实践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又是我们做教师所欠缺的。为了将有利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之中,必须寻求共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分析我们“留守”祖辈家长,“后勤部长”优于“家庭教师”角色。他们中有的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用孩子能识多个字,会读拼音做算术来评判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幼儿园常态化的游戏学习难理解,认识上往往将知识学习与游戏的玩中学切割开来。于是,我们利用“夕阳与朝阳”相互牵手的亲子活动形式,让这些“留守”祖辈从中体验到玩中也有大学问,从而掌握科学教养方法。如亲子《娃娃家》游戏,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分角色互相承担家庭中一些劳动事,让家长看看孙辈人都会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哪些事能够做好?在家庭生活《娃娃家》中懂得不能惯养孩子,不能养成孩子四肢不勤的惰性,懂得遇事让他们动手动脑,能够学会生活自理自立,老小互尊互爱。逐步对游戏学习意义理解了,对幼儿园工作也更支持了,不再强求所谓的笔头做主,家长也愿意和孩子成为玩伴了。在农闲时,一起玩玩民间游戏,打陀螺、网小鱼,一起亲子劳动,让孩子拾花生、挖芋头、捡麦穗,给小树浇水等,培养孩子爱劳动,让孩子懂得长辈的辛苦,懂得爱惜粮食,也通过阳光、空气、水这“吉祥三宝”锻炼孩子的体质,或与孙辈一起用环保的废旧物品制作游戏玩具等等。在亲子活动中,祖辈家长教养方法得到改变,不再仅满足祖辈的吃好、穿好。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生活能力变强了。
三、抓住父母返乡契机、弥补亲情的缺失
我园外出打工的幼儿父母中一部分在上海或者本省内,他们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传统节日及国庆节或农忙时有机会返乡与父母、孩子小聚,还有一些在天寒地冻的东北搞建筑土建的家长,冬季后有近两个月的返乡期。只有这些时间档期,孩子才能与父母团聚,亲情才能得到圆满。除了定期与祖辈人的沟通学习,还不失时机灵活抓住家长返乡契机,形成沟通链,与家长进行“快餐式”沟通学习,使他们在家期间弥补亲情关怀,能科学帮助家庭隔代教养的观念转变,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优化隔代教育,实现科学育才,我们做了一点工作,但任重道远,我们会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实践,瞄准规律,找准突破口,将这方面工作做得更到位,促进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跟上时代的发展,再上新台阶。要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作贡献,使这些孩子的父辈能安心在外工作,在外支持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