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香琴
隔代教养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养方式,但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农村的隔代教养问题。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许多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导致这些儿童只能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出现了所谓的“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另外,在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偏远山区,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他们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对于隔代人的教育,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何家庭教育?所以相较于城市上班族父母的孩子,农村孩子的隔代教养问题相对突出。
那么,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应如何减少隔代教养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教育机构可以组织一些以各种形式进行的培训,宣传当今社会的育儿理念和方式。如到居民区里去做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对于祖辈们在家庭教育中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解决他们的困惑。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等大众媒体向祖辈家长介绍育儿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当然,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编制一些简单易懂而又实用的育儿手册,便于祖辈们学习和借鉴。祖辈对孙辈十分欢喜,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新的育儿理念,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只要社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十分乐意,十分认真地去学习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这对于克服祖辈教养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努力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可以通过诸如开家长会、亲子活动、家长论坛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从中了解正确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校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育儿的建议,而家长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的育儿心得,取长补短,及时地改正自己教育中不得当的地方,从而给予孩子更加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要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有条件把子女带到自己的就业地上学。现在的很多民工,他们也很想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可是苦于昂贵的借读费,他们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中,在家乡的学校就学。所以要多关注这些儿童的就学问题,多创办一些教育条件、教学设施比较好的民工子弟学校,让民工子女能够在父母的身边生活,并且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当然,在目前无法立即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就要求这些儿童所在的学校多给予这些孩子以关心和爱护,来弥补孩子的失落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心理咨询的方式,给这些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定期告知远在他乡的父母孩子在校的情况,并做好这些孩子的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和沟通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情况,形成合力,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另外,父母也应该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尽可能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游戏和学习活动,让孩子能多感受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爱,增进和孩子的感情。其实,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子女交给祖辈抚养,也是为了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让孩子能够吃得好,穿得好,接受好的学校教育。但是,父母应该明白,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品格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因为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步,不要忽视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并不是单纯依靠宽裕的物质生活来支撑的,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这是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隔代教育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关键的还是加大在祖辈家长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的知识与形式。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情感,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也要呼唤父母家庭教育责任的回归,尽量多挤出一些时间来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