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
他(阎连科)在创作之路上 “糊涂”地前行,也许正是他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的秘密。
作家阎连科从事文学创作30年以来,出版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如《丁庄梦》《受活》《日光流连》《风雅颂》等,都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关注。他的作品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直指社会现实,体现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新作《写作最难是糊涂》,集中系统地反映了阎连科近年来在文学、写作与读书方面的独特观点。
清朝大文人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在他眼里,糊涂并不是稀里糊涂,更不等于晕晕乎乎,糊涂是一种在聪明之上的思想超越。阎连科在文学创作中显然受到郑板桥的思想启发,在创作中“难得糊涂”。多年以来,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形成了一种完善的创作技巧和套路,如小说要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塑造人物、讲究故事悬念和矛盾、突出思想性等等。散文则讲究语言的独特性,注重形散神不散。在这样的观念下,很多作家确实创作出了不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当然讲究技巧和经验,但是阎连科认为,作家不能啃老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创作技法,而是要继续往创作的“深水区”探索,摆脱烂熟于心的写作技巧,从清醒走向 “糊涂”,从“有法”到“无法”。阎连科 “糊涂”的文学观,表现出一个作家拷问良心、深刻自省的写作姿态。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很多有天赋的作家,不甘创作的寂寞,纷纷转行,有的做了文化商人,有的转战影视,还有的成为制造文字垃圾的写手。他认为,真正的文学,并不是作家个人的自说自唱,也不是个人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是要面对社会现实,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为人民立言,为时代书写。作家只有把自己当成发展潮流中的一分子,接上时代的“地气”,创作才会“一飞冲天”。
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及其文学观点,都与少年时代生活记忆、年轻时代的学习工作经历紧密相关,阎连科也不例外。阎连科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河南农村,物质相当匮乏,他为了吃一口饱饭而参军。他的文学创作之梦,正是在军旅时期开始。这一点,他和莫言相似。很多作家,起初进行创作时,就是为了满足作品发表时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另外一个目的是可以赚一些稿费。年轻的作家有这样的想法无可非议,但是出名之后,创作就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要求,如果总是为了稿费写作,那么创作中势必会处处考虑编辑、读者的感受,以致丧失了自己的特色。
当前文学创作市场外表繁荣,其实是虚火很旺的表现,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直逼人心灵魂的时代力作总是太少。如果作家在创作中抱着捞好处的想法,最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阎连科的创作之路其实也经历了从追求个人功利到追求思想厚度这样一个艰难的自我转型。这似乎在说明一个问题:聪明有时候是真正的糊涂,而看上去的“糊涂”有时候则代表大智慧。
阅读之于阎连科而言,不仅仅是写作之需,这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是一种日子。很多人读书,都是为了一种目的,有的是为了考试,有的是为了掌握技能,有的是为了一纸文凭,这些当然无可非议。阎连科在本书的《阅读与经历》《阅读是都市的心跳》等篇幅中,阐述了自己的阅读见解。他认为,作家读书的视野可以更宽广一些,读书目的可以“糊涂”一点。不能仅仅为了创作而读书,那些看似和文学无关紧要的书,如经济、法律、科技、医学方面的书籍不妨拿来一读。从事现实题材创作的作者,也可以读读卡夫卡、马尔克斯、福克纳这类作家的作品,有时候没有目的的读书,往往在创作中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作最难是糊涂》这本书,是阎连科在长篇小说创作之余,信手写出的一篇篇短小的文学心得,从中不难感受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迷茫和喜悦、忧郁和欢乐。他在创作之路上 “糊涂”地前行,也许正是他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