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威
吊脚楼风情 一家一世界
提起吊脚楼,人们第一印象里总是先想到湖南凤凰,不过,中国最大的吊脚楼群却不在凤凰,而在贵州西江。一进入西江苗寨,眼前就展现出一幅宏伟壮观的吊脚楼群像:从山脚一直到半山腰,层层叠叠、错错落落的苗家吊脚楼鳞次栉比,一路铺排上去,密密麻麻,看上去似乎有些凌乱,却又错落有方,家家户户之间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黔东南地理的真实写照。少地,特别是少耕地,使得苗族人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有限的土地。再加上当地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而砖屋的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依山傍水的苗族人就地取材,善用山形地势,构筑成了通风性能良好的木楼,此即“吊脚楼”。
走进苗家,我们发现苗族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一层圈养家禽、牲畜;二层才是苗家人正式居住的地方,有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等;顶层则用来存放谷物、粮食。一家一世界,苗族人世世代代就在这看似简陋,实则合理实用的房屋里生活起居,过着淡然流水似的日子。
沿着石板小路在苗寨里穿行,交错纵横的小街小巷很快就使人迷失在寨子里,不过想来你也不大会急于走出去古朴的木楼建筑样式,你要细细端详,墙上挂着的金黄玉米和鲜红辣椒,彰显的是地道的农家味;拐弯转角处不经意间的一棵梨树开得满树满枝的梨花,洁白得要迷离了你的双眼;不大的晒谷场上堆晒着成片的粮食,你要是愿意,不妨光脚走进去,趟一趟,给它们翻翻身;偶有苗寨村民扛着上山打下的柴禾走过,相互微笑着,算是打个招呼,就又各走各路了。
田园之美 质朴生活
苗寨人依然过着质朴的农耕生活。当晨曦初现,第一缕炊烟从寨子深处袅袅升起,千户苗寨从甜酣的睡梦中苏醒过来,崭新而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吃完饭,村民们扛起锄头、背起背篓、或者牵着毛驴,上山砍柴,下地耕田。
苗寨人在山脊上开垦了层层叠叠的梯田,山下的空地则依托流经寨子的白水河,开辟了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水田。大人们在水田里插秧、除草,小孩子们则沉浸在快乐的童年时光里,三三两两的在溪水里打闹嬉戏。
白水河溪水清浅,明澈见底,阳光穿过粼粼的水波在水底的沙石上摇曳,潺潺的流水声在静谧的田野间淙淙,宛如一首动听的田园之歌。河并不宽,水流也不急,五六岁的姐姐脱下鞋子背着两三岁的妹妹涉水而过。有小孩子带着小狗来这里洗澡,水有些微凉,小狗被拖进溪水中,奋力挣脱出来,站在过河的踏脚石上,抖动全身,四溅的水花在阳光下一片灿烂,也引来孩子们一片灿烂的笑声。我们受到感染,也脱下鞋袜,入水溯溪,逐水而戏,恍然回到儿时。
白水河流到寨子前,河水变深,人们在河上建筑了样式美观的风雨桥,是苗寨除了吊脚楼之外又一道美丽的风景。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桥两边设栏杆,并放置长凳,桥顶部架梁盖瓦,形成一个可以遮阳防雨的长廊式走道,给了荷锄而归或者风雨中的苗家人一个可以歇脚避雨的安身之处。
千户苗寨 吃喝玩乐
黔东南被称为“百节之乡”,节日多不胜举,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其中著名的节日有姊妹节、芦笙节、龙船节、萨玛节、鼓藏节、苗年、吃新节等等。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又多能歌善舞,在节日里自然是一派欢乐升腾的景象。我们去的时候虽然不是当地的节日,可是热情好客的苗族人依旧披挂上节日才穿的盛装,满身银饰,唱着动听的歌谣,跳起欢乐的芦笙舞,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让我们大饱耳福和眼福。
像四川、湖南人一样,贵州人在饮食上也是无辣不欢,无论是街边牛肉粉小店桌上红彤彤的辣椒面,还是饭馆中大量给炒菜做配料的红辣子,都无不表明这是一个嗜辣如命的豪放民族。如果你来到河边农家乐就餐的话,苗族女子的豪放同样会令你惊讶:她定会将苗家的米酒把你灌得不醉无归。
来西江,苗家的腊肉是不得不品尝的美味之一,这些用传统工艺熏制的腊肉,别有一番原初的烟和火的味道。如果觉得辣子和腊肉口味过重,不妨到寨子口买一份用木制工具现场舂砸的香糯绵软的糍粑,要是感兴趣的话,自己也可以上阵抡起木锤体验一番舂糍粑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