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水涛
一支探险队进入一个黑暗幽深的山洞,看到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点上几支小小的蜡烛,然后悄悄地离去。数日后再来,他们看到蝴蝶飞往山洞更为幽深之处。这是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据此材料写篇文章。
有专家第一时间在报刊发表对该作文题的解读,说可以分别从蝴蝶、山洞、蜡烛三个角度叙述或议论。此说诚然不错。然而,仅仅如此似乎不够。以“蝴蝶”为例,倘由“庄生梦蝶”“梁祝化蝶”,谈到“蝴蝶效应”及流行歌曲“两只蝴蝶”, 甚至扯上云南大理的蝴蝶泉等等,杂七杂八地混搭在一起凑成一篇文章,似乎不切高考命题的要求。又如倘从“教师是一支燃烧的蜡烛”说开去,大谈教育之重要,教师职业之神圣,以及牺牲自己、服务他人和社会的精神是何等的伟大等等,从“蜡烛”角度如此立论,似乎也为不妥。再以“洞穴”为例,如果从柏拉图那个著名的关于“洞穴”的哲学故事,说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里那个堆满金银财宝的山洞,再扯到江苏宜兴风景区的地下溶洞等等,如此敷衍成文,似乎也不切合高考命题。
看来为文之道,关键不在书写的角度,而在所写的内容与命题材料的关联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表述,文章的立意都必须跟命题材料及所蕴含的意思有某种切合。正说、反说、合说、接着讲、照着讲均无不可,但独独不可以自说自话,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地任意发挥开去。就文章写作而言,怎么写果然重要,写什么也很重要。举笔造文、谋篇布局的前提是审题立意,这是文章的一般要求。
报纸刊载了一些作文专家及中学教师的示范作文,大体都是从“保护自然”的角度立论,也有谈及“谨小慎微”或“细节决定成败”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少有些中学生作文的特色。诸如:少不了若干名人名言支撑文章的门面,必然地凑一些众所周知的故事逸闻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分量,感情的抒发总不免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理、淡淡的哀愁”被奉为行文的典范。
江苏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受到普遍赞誉的同时,最大的质疑是,山洞里到底是蝴蝶还是蛾子?想那蝴蝶,总是生活在阳光下,飞舞于花丛间,何以有蝴蝶留恋于这幽深黑暗的山洞?于是有生物学家言之凿凿论证:此为蛾子。
其实是蛾子或是蝴蝶并不重要。《世说新语》写人,《聊斋志异》说鬼,都是文学的笔调,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时科学技术并无此水平。高考作文所要检测的是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时概括和提炼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驾驭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而不是生物学的知识。况且人类所认识的常规物质只占宇宙总量的4%,另有23%的暗物质和73%的暗能量我们一无所知。所以,不必拘泥山洞中是否有蝴蝶。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关系可以另做文章,不必较真于学生考场作文。《滕王阁序》有一公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意思并不难懂,但偏有人考证:“落霞”即是“飞蛾”,“上句说的是野鸭子飞逐蛾虫食之,所以齐飞” 。以古人这种不解风雅的“飞蛾”说,观照今天的“蛾子”说,倒也不失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