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蓉
摘 要:通过对《广东新语》中有关岭南观赏植物方面的记载及描述的整理、分析,总结了清代以前岭南地区的植物景观,目的在于认识传统岭南植物景观特色,为当今建设有地方风格的岭南园林及其植物景观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广东新语》;岭南;植物景观
《广东新语》为明末清初伟大的文学家及诗人屈大均(1630-1696,广州番禺人)所著。全书较系统地叙述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社会关系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明清之际有关广东的经济、地理、思想方面的科学及学术著作[1]。书中有1/4关于农业方面的论述,包括稻作、花果、渔牧等[2]。其中有不少植物景观方面的内容,详细、生动地描述了植物的观赏特性及景观特征,对研究传统岭南植物景观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今天发掘岭南园林特色及其植物景观特点的重要参考材料。
总结书中植物景观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植物景观类型,二是特殊区域庭院、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特点。
一、主要植物景观类型
《广东新语》中涉及到的植物景观类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1花果类植物景观
岭南自古以来是热带水果的故乡,水果植物在岭南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明、清时期,这些花果类植物几乎遍及城乡的各个角落,而且不少专业性的水果生产基地已经形成,构成了岭南特有的植物风光。
以龙眼(Dimocarpus longan)、荔枝(Litchi chinensis)为例,《广东新语》多次详尽地叙述了这两种果树,尤其是荔枝。书中记载南海、番禺地区“自南海之平浪三山而东,一带多龙眼树,又东为番禺之李村、大石,一带多荔枝树,龙眼叶绿,荔枝叶黑,蔽虧百里,无一杂树参其中”,人们以“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荔之民”;顺德地区“陈村果木多龙眼,一一花头饱露华,翁欲酒香还有法,春时兼与荔枝花”;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又“东莞彭峡,荔枝林郁蓊蔽日,高楼与黑叶丹苞相映”,可见龙眼、荔枝之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粤东也有不少的荔枝树,人们以种多而为荣,“东粤故多荔枝,问园亭之美,则举荔枝以对,家有荔枝千株,其人与万户侯等,故凡近水则种水枝,近山则种山枝”(水枝、山枝是当时不同的荔枝品种)。人们皆以自家荔枝的特色相互攀比,“当熟时,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先熟及美种为尚”,并有吃荔枝的比赛,人多参与。正所谓洛阳以“牡丹开日是花朝”,而岭南则以荔枝大熟之日曰果日,屈大均称 “南中欢果日,竞献荔枝盘”。除此之外,《广东新语》还记载了龙眼、荔枝的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
梅花(Prunus mume)在书中有多处描述,如大庚岭附近乡村到处都有梅花,而以罗浮所产花大且芳香,所谓“罗浮之村,大庾之岭,天下言梅者必归之”。村民们采梅制成糖梅食用,并成为婚礼的必备食品,可知这些应为果梅品种。果梅是园林中最早应用的梅花品种。
槟榔(Areca catechu)和椰子(Cocos nucifera)多出现在海南一带,如海南崖州人们“家有槟榔之园,椰子之林,斯则膏腴之产矣”,又“槟榔,产琼州,……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椰,产琼州……树高六七尺,直竦无枝,至木末乃有叶如束蒲,长二三尺,花如千叶芙蓉,白色,终岁不绝,……琼人每以槟榔代茶,椰代酒,以款宾客”。可见海南一带槟榔、椰子种植广泛。
其他专业性的果树种植区及其形成的景观也很有特色。如番禺一带,“自小坑火村至罗冈,三四十里,多以花果为业”,而柑桔(Citrus sp.)“熟时黄实离离,远近照映,如在洞庭包山之间矣”,像梅、香蕉(Musa nana)、梨(Pyrus sp.)、栗(Castanea mollissima)、橄榄(Canavium album)等“连冈接阜,弥望不穷”。增城以荔枝为特色,四会以柑橘(Citrus reticulate)、香橼(Citrus medica),南海以桑(Morus alba)、荔枝,顺德则以龙眼而名。
1.2木棉和榕树景观
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和榕树(Ficus microcarpa)在当时已随处可见,形成了当地有代表性的乡土植物景观。屈大均写到“夫望其乡有乔木森然而直上者,皆木棉也,有大树郁然而横垂者,皆榕也”,又“广州诸大县,其村落多筑高楼以居,……楼多则名为乡,遥望木棉榕树之间,矗立烟波,方正大小,一一相似”,可见广州一带其时已是木棉、榕树的故乡了。
在诗人笔下,木棉的形象生动美丽,“木棉高十余丈,大数抱,枝柯一一对出,排空攫拏,势如龙奋,正月发蕾,似辛夷而厚,作深红、金红二色,蕊纯黄六瓣,望之如亿万华灯,烧空尽赤,花绝大。”南海祠前的十余株木棉,二月繁花盛开时节,“光气熊熊,映颜面如赭”,观赏的人数以千计,而且花开时无一叶,远望就像十丈珊瑚。屈大均有诗云“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类似的描述还有“南中多怪木,巨者惟木棉,柯作女珊瑚,丹葩烧天边,开时无一叶,一一烽火然,光如十日出,吞吐海
东偏。”
根据屈大均的出游记载,“舟自牂牁而上至端州,自南津、清岐二口而上至四会,夹岸多是木棉,身长十余丈直穿古榕而出,千枝万条,如珊瑚瑯玕丛生,花垂至地,其落而随流者,又如水灯出没,染波欲红,自春仲至孟夏,连村接野,无处不开,诚天下之丽景也”,可见当时的木棉之多及其壮观的景象。
榕树树体庞大、枝叶茂盛、气生根着地成干,相互交错成各种形状,屈大均称之为“榕廈”,形容其“交阴连陌阡,根须亦倒生,合抱为一椽,纵横作广厦,户牖相盘旋,腹大容十牛,亦可藏舟船”。水边的榕树“气生根长而下垂至水面,与藤本植物相纠结”。他还描写了各地榕树生长状况不一的情况,如韶州西北方向榕树树体较小,广州一带则树体婆娑且冠幅庞大。
榕树在高州、新兴一带常作为行道树,新兴地区还在榕树后植松,而使道路形成“仓榕高松,手泽重重;高松仓榕,夹道阴浓”的特殊景观。由于榕树极易生长,树体高大,人们常以其作为村落的风水树而栽植,所谓“广人多植作风水,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
1.3其他常见植物景观及记载种类
1.3.1乔木植物景观
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当时在新会一带广为种植,故新会有“蒲葵之乡”的称号。人们以葵叶制扇为生“……葵田,周迴二十余里,为亩者六千有余”,“凡新会若男女所以资生者,半出于蒲葵焉”,而这种做法在晋代就已盛行了。在海南琼州,人们也多以蒲葵作草帽及葵扇。由此可见蒲葵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出现,有着久远的历史沿革,因而其作为园林绿化材料加以利用反映了当地的乡土风情,富有地域特色。
其他具有热带亚热带棕榈风光的还有桄榔(Arenga pinnata)、槟榔和椰子,“桄榔,似棕榈而多节……与槟榔、椰、蒲葵三种,皆号木中之竹,槟榔叶小椰叶大,二种取其实,桄榔取其材,蒲葵取其叶,一种南椰取其粉,皆南天之奇植也”
乔木种类中刺桐(Erythrina variegate)也是为人们到处栽植的一种树木,书中描述其“花形如木笔,开时烂若红霞,风吹色愈鲜好,绝无一叶间之”,生动表现了刺桐先花后叶的壮丽景观,而从“东群三月剪猩红,分著枝头片片红,海车乡村随处有,田家门巷一般同”及“琼州农户多用刺桐叶肥田”则可以看出刺桐的分布之广。
书中记载的较有特色的植物还有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描写其在广东中部一带“凡平堤曲岸皆列植以为观美”;苦楝(Melia azedarach),“最易生,村落间凡生女必多植之,以为嫁时器物,花紫多实,实苦不可口”;合欢(Albizia sp.或Acacia sp.),在诗人笔下是爱情与蠲忿的象征,所谓“郎种合欢花,侬种合欢菜,……天生菜与花,来作合欢配”,“合欢合叶不合花,花合何如叶合好,夜夜相交不畏寒,令君蠲忿长相保”;蒲桃(Syzygium jambos),“树高二三丈,其叶如桂花,开自春至冬,丛须无瓣,如剪黄绿丝毬”;红豆(Adenanthera pavonina)“本名相思子,其叶如槐,荚如豆子”,这些均是当今岭南园林上常见的种类。其他大乔木如泡木、海苔树、茶蘼等等,具体为何种植物有待考证。
1.3.2灌木、草本植物景观
花灌木种类及草本花卉也非常丰富,观赏价值高、在今天园林上应用广泛的有: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终岁有花,其落以花不以瓣,落至二三日,犹嫣红鲜好,得水荡漾,朵朵不分”;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水陸两地皆能长,花期长,花色一日多变;杜鹃花Rhododendron品种丰富,在西樵岩谷间一望无际,有大粉红黄、重瓣的品种,在罗浮山有蓝紫色、黄色的品种,而在香山凤凰山有五色的品种;扶桑花(Hibiscus rosa-sinensis),妇女们多用作头饰,“日向蛮娘髻边出,人人插得一枝斜”;指甲花(Impatiens balsamina)是当时广州卖花的种类之一,多为少女们用作染指甲;马缨丹(Lantana camara)“花大如盘,蕊时凡数十百朵,每朵四瓣合成球,与白绣球花相类,首夏时开,初黄色,渐红如丹砂,将落復黄,黄红相间,光艳炫目,开最盛最久,八月又开……是花多野生,移至家园培养,乃益茂盛”;还有吊灯花(Hibiscus schizopetalus),描写其“自仲春花至仲冬。一丛之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色深红五出,大如蜀葵,瓣捲起,势若飞扬,层出子,有蕊一条,比瓣稍长,上缀金屑”,又“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鲜,千叶芙蓉讵相似,百枝灯花复羞然”,这种花因此也深受女孩子喜欢,所谓“粤女多种之”。
香花植物有夜合、含笑(Michelia figo)等,“罗浮夜合、含笑,其大至合抱,开时一谷皆香”;又有木樨(Osmanthus fragrans),秋季花多而香;乳源有瑞香(Daphne odora),冬季盛开其香浓烈。
由于岭南地区气候的特殊性,许多花卉的开花时间与其他各地差异甚大,冬天花事频繁,所谓“六种争开向药栏,冬来花事不曾残”,六种是指梅(Prunus mume)、菊Dendranthema、月季Rosa、高丽菊(大丽花Dahlia pinnata)、雁来红(Amaranthus tricolor)、水仙花(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等花卉。由于气候温暖,许多植物往往四季花开不辍,时已有月月红(Rosa chinensis)、扶桑四季有花,琼州一种芙蓉,花期从五月至冬,而“梅不以春,菊不以秋,二花时时相见也”描写的也是梅花、菊花花期长的现象。海南花木更是从夏初到冬春,花开不败,正如书中所写“叶茂四时,花开八节”,“扶桑自春,木芙蓉自夏,桃菊自秋,皆开至冬春而止,莲亦有四季花者。”
二、庭院及寺庙园林绿化
有关古代岭南庭园及寺庙园林的记载并不多,从《广东新语》的描述中可以略窥当时这些园林的一些植物景观特色。
明末陈子履在广州城东有东皋别业,“湖中有楼,环以芙蓉、杨柳。三白石峰矗其前,高可数丈。湖上榕堤竹坞,步步萦回,小汊穿桥,若连若断。自挹清堂以往一路皆奇石起伏。羊眠陂陀岩洞之类,与花林相错,其花不杂植,各有曹族,以五色区分。林中亭榭以其花为名,器皿几案窗棂,各肖其花形象为之。花有专司,灌溉不攝。司梅者则处梅中,客至梅中,司梅者供其茗果,而以梅之利输主人。他所有花木皆然。……夹岸桃树有一坊书曰‘桃花源里人家。……湖尽,万松谡谡,直接赤冈山径而上。桂丛藤蔓,缭绕不穷”,可知别业中有楼、湖、岛、堤、山,各处植物景观不一样。
城西名园梅花繁盛,又有荔枝湾。南汉(917-971)刘鋹爱妃葬于此,由于其生前酷爱素馨花(Jasminum sp.),因此刘鋹曾为其在坟墓周围栽植了很多,人称素馨斜,以致此处的素馨花香酷烈胜于他处,弥望皆是此花。而在荔枝湾坢塘湖中,人们则多种菱(Trapa sp.)、荷(Nelumbo nucifera)、茨菰(可能为慈菇Sagittaria trifolia var.sinensis)、蕹芹(可能为蕹菜Ipomoea aquatica、水芹Oenanthe clecumbens的合称)一类的水生作物。“北边芳春园,桃花夹水二三里”,又说刘鋹曾与的宫女在此举行红云宴,红云宴即是荔枝成熟时节品尝荔枝的宴会,说明当时种有不少的荔枝。城南还有望春园、芳华苑,都是南汉宫苑故迹。
广州光孝寺,早期栽有不少诃子树(Terminalia chebula),为寺僧用于煮茶,也有萍婆(Sterculia nobilis),但这些都被砍伐了,而只留有菩提(Ficus religiosa)、榕树及蒲葵几种植物。书中记载:“诃树不知伐自何时,今惟佛殿左有菩提一株,殿前有榕四株,门有蒲葵二株为古物。”
广州东部的南海神庙,庙旁一千多年前栽有两株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至《广东新语》记载时树已枯死,而只留下再生枝条。此菠萝蜜相传为萧梁时西域达奚司空所植,而原种来自海外。在海滨藏书阁旁也栽有木棉。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所栽植物大部分是有经济价值的,而木棉由于作用较小常被人们视为弃种,但屈大均认为若将其用于园林中会有很大的观赏价值,“若收之园林,当亦佳观也云”。此外南海神庙还栽有诃子树、槐(Sophora japonica)、榕等几百年古树,森然列于台阶之下。
至于其他寺庙祠堂,书中描写到:“诸祠宇多植桄榔、蒲葵、木棉,佛寺多植菩提,里寺多榕”,这可作为当今修复寺庙景观时绿化的依据。
三、结语
通过对《广东新语》中植物种类及其景观、庭院和寺庙园林绿化的记载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花果类植物作为经济树种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为岭南地区植物景观的一大特点,而榕树、木棉以其独特的观赏特征俨然成了当地植物景观的代表,关于其他植物的记载则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园艺状况及观赏水平。
虽然今天岭南园林的植物景观较之古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园林植物种类及其景观类型都已丰富许多,但是了解古代的园林植物景观及观赏植物应用状况,对丰富古代植物文化、研究传统岭南植物景观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可以在现代岭南园林景观营建中保持地方性特色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路平. 广州风物[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375~377.
[2]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 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3]屈大均(清).广东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1997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