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
摘 要: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的地方,是师生心灵相约的场所。然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师生互动却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何实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甚至高效互动呢?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把握珍贵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思想政治;师生互动;教学氛围;预设与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叶澜教授也曾说过说,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的地方,是师生心灵相约的场所。然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师生互动却存在着诸多不足,往往呈现出教师连珠炮似的问,学生机械性的答的尴尬局面,这样的互动徒有其表,失了其魂。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甚至高效互动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从非常受欢迎的凤凰卫视谈话类节目《一虎一席谈》中受到些许启发:为什么每期节目的讨论始终能吸引住观众和嘉宾的注意而鲜有人走神?为什么在场的嘉宾和观众能够且愿意暢所欲言?为什么每期节目总能让我们有所收获?仔细体味之下,应该有三个诀窍,用之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即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敢于留白的教学设计。
一、需要创设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
“这里不是一言堂,所有的意见都备受尊重”是著名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的宣传词,所以我们看到了嘉宾和观众的畅所欲言。
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因此,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提倡开放互动、合作探究、主动交流,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政治课应打破只有好学生才有发言机会、只有顺应教师思维的答案才是正确答案的束缚,着眼于每位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在实践中,我甚至有时将座位排成u形或马蹄形,试图尽可能关注到每位学生。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时刻,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甚至在公开课上平日不喜欢发言的同学也踊跃参与进来。鉴于班额的问题,打破座位的常规编排还存在现实困难,但始终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应是我们常存心中的理念。
二、需要设计具有时效性、生活性的教学情境
为什么《一虎一席谈》节目的讨论始终能吸引住观众和嘉宾的注意而鲜有人走神?答案应该和它的选题浓郁的时效性、贴近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什么是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特点,教材中的材料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始终关注时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捕捉到和教材密切相关的新鲜、丰富的互动素材。教师也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 比如我在讲到人大代表的职权与责任时,就结合授课两天前刚刚发生的雅安地震的救援问题进行了设问,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将怎样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参与度都非常高,并且出现了几个回合的生生思维碰撞。
在讲到《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材料: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绝不会退让半步。中国政府虽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但必要时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针对钓鱼岛问题,国内许多地方发生了抵制日货游行活动,有的甚至打砸日系车、打伤车主、围困在华日本公民。这种泄愤式的爱国表达,只能让贼人偷笑、外交被动、同胞伤心。我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实际情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则模仿外交部发言人予以回答,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三、需要更加关注教学过程 ,把握课堂生成
崔永元说:如果大家更注重“谈话”,而不是更注重“节目”,那么谈话节目会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一虎一席谈》就是做到了这一点。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更注重教学的过程,而不是完美的表演形式,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按照预设的进程进行按部就班的公式化教学或按自己设计的“圈套”让学生就范,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机械、沉闷。我们可以做诸多预设,而学生由于具备的知识经验、实践能力的差异,反应必然存在差异,甚至很多时候超出我们的预设,教师只有灵活驾驭教学过程,用心捕捉、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才能实现更好师生的互动,收获到不曾预约的美丽。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地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气。课堂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教育研究 2001年第4期.
[2]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1999年.
[3]余文森《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