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林 等
摘要:职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为了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推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进而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岗位指向,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调研,对课程建设的方向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而建立和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健全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需求
中原经济区建设2011年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以河南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发展区域功能定位之一是发展先进的机械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河南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集聚人力资源与经济基础条件,将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带来重大的战略机遇。笔者所在学校位于郑州新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综合经济发展区“三区”叠加之地,与中牟汽车产业园区紧临,在这一时代与区域环境之下,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比较大。为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需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以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于2011年成立了课程改革课题组,将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结合,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职业技能,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调研组开展了调研活动。
1 调研组织与实施
调研时间:2011年6月-2013年6月。
调研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以及郑州、常州地区的机电制造行业的相关企业,这些地区是近年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实习、就业的集中地。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涉及郑州、常州地区的机电制造行业的相关企业以及兄弟院校,主要包括:技术人员、工段长、车间主任、制造部、设计部、技术部等部门的主任、企业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主任、销售人员、院校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等。
调研形式: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电话/QQ交流、文献检索、查阅网站等方式,对包括河南省郑州市的宇通公司、海马(郑州)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有限公司、红宇机械厂;江苏省常州市的丰润(常州)集团有限公司、瑞声(常州)集团有限公司等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
2 调研内容及分析
2.1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业通过哪些因素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测评和考核,以及如何评价毕业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目前在就业单位的状况如何;毕业生对从事的工作是否适应、能否胜任及工作满意度如何等;企业的岗位需求是否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相符合;参加工作后的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工作能力及希望学校在教学中应加强的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
2.2 调研情况分析
2.2.1 企业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在这次调研中,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走访发现:有将近87%的企业对高职机制专业的毕业生需求缺口较大。通常情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操作与維护岗位,工作内容包括: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调试,以及维护和保养,在毕业生中这类人员占36.2%;二是机制工艺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编制与实施机械制造的工艺和流程,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工艺的装备等,在毕业生中这类人员占32.7%;三是质量管理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检验监督机械产品的质量,在毕业生中这类人员占11.2%;四是销售服务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营销、售后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等,在毕业生中这类人员占8.4%;五是产品设计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设备改造,产品研发等,在毕业生中这类人员占8.2%;六是技术管理岗位。主要从事技术管理等工作,在毕业生中这类人员占3.3%。
2.2.2 企业希望学生能胜任的工作及能够具备的基本能力。调查研究表明,企业设置的岗位需求以及要求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包括:第一岗位需求,编制与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的流程,对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从事设计和制造工艺工装,操作数控机床和对加工中心等现代设备进行编程,使用机械CAD/CAM等技术,现场管理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对机电产品进行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第二具备的能力,具备钳工、车工、电工的初级技能,编制和实施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流程的能力,对机电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管理的能力,对工艺工装进行选用、设计制造、调试的能力,对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对机械设备进行设计、制造以及对生产现场进行技术管理的能力,使用机械CAD/CAM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表、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设计机械图样、电气图样、编制数控程序的能力,销售机械产品和售后服务的能力。
2.2.3 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针对企业相关人员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注意培养与人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职工之间的合作意识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非常注重,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与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相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外语水平、人文素质、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在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不足。因此,学校应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调查研究表明,在编制工艺规程、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设备、设计工装夹具、数控编程、质量检验等方面,是制造业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需求点。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它们一方面需要大量适岗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一线生产型的、技术型的人员;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掌握工艺实施能力,能够适应多种岗位需求的生产一线的集技术、管理于一身的高技能人才。为了适应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管理需求,毕业生需要在职业操守、人文修养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水平。
3 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课程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走访与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层次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是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随着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机械制造企业对现代化先进设备的操作人员、熟悉工艺与质量控制人员、产品设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员的需求缺口特别大。企业特别明确指出:当前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社会责任感更是匮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推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懂礼貌、富有责任心、具有团队意识,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强化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满足岗位需要。
3.2 课程体系改革要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按照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进而适应机械制造业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以培养实施现场工艺能力为主线,利用校友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新的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不断巩固和强化工艺实施的技能,实现“扎实的适岗胜任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工艺实施应用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组织、调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3.3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深化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将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纳入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将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带入课堂;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的主体架构,进而引进企业先进的加工工艺。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通过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控机床的性能,进而熟悉操作,满足外资企业要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一些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制造类企业往往对所招聘的高职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车间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哲,周一鸣.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9.
[2]李磊.机械制造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11(05).
[3]李凤甲.关于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踐”,项目编号:2011GGJS-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