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的发展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2013-04-29 00:12胡乘铭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

胡乘铭 等

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在西方从纽曼到洪堡再到范海斯,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与服务相结合的大学理念。而我国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大学理念,经历了蔡元培、梅贻琦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以及形成了西南联大独特的大学理念。本文通过分析西方与我国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力求从中获取对当今高等教育的有益启示,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理念 发展 高等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在追求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却变得功利化、庸俗化,这些做法与大学的理念和使命是相违背的。要改变当前中国高校逐利庸俗的情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建设就必须回归大学理念、重铸大学灵魂。如此,大学的发展才有可能在利益驱动的浮躁中坚持大学的功能定位。从而把大学的发展牢固地建基于大学理念之中。

1 大学理念的内涵

对于大学理念,韩延明作了如下界定:大学理念就是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哲学观点;是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① 王冀生认为,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其核心主要是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这几个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人们对大学总的看法。②学者刘亚敏认为,大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内部制度以及课程观等微观层面的思想指南,具有强烈而敏锐的时代气息,这也是大学的社会地位逐渐中心化的根本原因。③

综上,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旨、功能与价值观等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包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及其所持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大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是大学立校与发展的核心精神。

2 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

当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说:“任何地方的大学,都无法超过英国尽量为本科生考虑、德国尽量为研究生和研究人员考虑、美国尽可能为公众考虑的目标。”④上述三个国家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西方对大学本质和大学办学规律的探寻历程,是人类一个文化不断觉醒、思想理念不断创新的过程。

2.1 英国“授学育人”的大学理念 英国大学“授学育人”的理念源自纽曼。为应对工业革命兴起后,自然科学对古典人文主义的挑战,红衣主教纽曼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稿在出版时定名为《大学的理想》。书中,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是“训练和培养人类智慧的机构”⑤。他认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功能,而且它们也需要截然不同的才能”,“允许教学和外界打交道,而实验和思辨的自然条件是隐居”;所以,他主张“要在科学团体和大学之间进行智力分工”。⑥他坚持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传授学问。大学是授学育人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等。⑦

如今,英国的大学仍在践行着纽曼的理念,大学“传授知识”的观念是牢不可破的。纽曼的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倡导科研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学,提高自由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重视大学为何而设为谁而设的问题。大学的理念究竟走向何方,纽曼的观点给我们予启示。

2.2 德国“研究创造”的大学理念 德国的大学理念以威廉·冯·洪堡的大学理念为代表。在“洪堡思想”指导创建下的柏林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洪堡顺应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历史潮流,提出“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理念,把科研确立为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洪堡的做法促进了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运动,使19世纪的德国成为当时世界的学术中心。

德国注重“研究创造”的大学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促进大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不仅有益于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使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是注重“研究创造”的大学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学术自由”的普及与认同。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就应该保障教师有“教”的自由和学生有“学”的自由,因而必须确立大学在教学和学术享有自治的权力。

2.3 美国“服务社会”的大学理念 美国的大学理念起源于康奈尔大学,以“威斯康星思想”形成为标志。1862年,旨在促进工业发展和实用教育的“莫雷尔法案”的通过,掀起了美国“土地赠予学院”运动。这一运动鼓舞了美国大学“服务社会”热潮。1868年创建的康奈尔大学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典型,其办学宗旨是知识传授与教育并重,使学生获得自己想学的实用知识和精神文化,让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产业劳动。时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范海斯进一步发展了康奈尔大学的办学思想,提出了“大学教育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新理念,这就是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是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服务社会”大学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发挥了大学对社会的服务作用。大学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在“威斯康星思想”的影响下,斯坦福大学创办的“硅谷”,就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世界级杰作之一。

3 大学理念在中国的发展

3.1 我国传统的大学理念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曾出现过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我国最早的大学理念就出现在先秦时期。《大学》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教育思想与欧洲的近代大学开启智慧、弘扬文化、传播知识的精神是相通的。自汉代“罢黜百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在此基础形成的就是以恪守儒家经典和“學而优则仕”为核心的传统大学理念。这对历史上培养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和维系国家大一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阻碍着我国大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西方的近、现代大学源于欧洲中世纪,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直到清朝晚期才效仿西方建立起第一所大学,1905年才把近、现代课程引进大学课堂,晚了几百年。

3.2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蔡元培1917年至192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传播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大学理念,对旧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他的大学理念具体可概括为包容精神、思想自由,学术救国。蔡元培认为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于人才能够应用固有知识,而又有所创造,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他认为,大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专以书本为事。另一方面他认为,大学生还必须博采世界新方法,注重方法革新和发明创造,以便于所学能服务社会。蔡元培的大学理念着眼于大学的导向与功用,这些都源于包容的胸怀和自由的精神。作为一名爱国者,蔡元培把教育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始终认为,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高低是民族国家兴衰荣辱的表征,教育兴国是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根本之路。

3.3 梅贻琦的大学理念 梅贻琦1931年至194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清华大学任职期间倡导以“通识教育,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他认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⑧他积极倡导的“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集中地体现在由他主持的《清华学校组织大纲》之中,明确地规定了评议会、教授会、校长、教务长、学系主任和行政部门的职责。

3.4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大学理念 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抗战南迁后联合组建的大学。西南联大继承三校优良传统,成立之初,联大校务会就提出了“力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风之优点在联大有表现机会”的办学思想。作为一所在民族战争形势下组建的大学,三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西南联大在继承三高校传统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大学理念。如以会通古今、中西的文化观为指导,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一套通才教育的教育范式。

4 大学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通过分析西方与我国的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获得对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些启示。具体如下:

4.1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通才 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基础层面是相通的,因此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不能过分突出个别学科实行专才教育,要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当今科学高度跨学科综合化的今天,应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着重培养综合能力强又具有某个专长的“T”型人才。

4.2 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 尽管世界各高校普遍实行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模式,但是究竟以教学为主?还是以科研为主?一直存在争论。在我国,由于制度激励等因素,大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为了谋求在学术方面的利益,如职称晋级、奖金等而不断申请课题、项目。此外,在我国科研成果所获得声望和荣誉比教学更快更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科研搞上去了,其教学自然提升。显然,这些做法是对于大学教学与科研这两大职能的认知存在偏差。教学不能代替科研,科研也不能代替教学,如何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战略,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是我国高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4.3 倡导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指,学者在高校研究中,有权利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传统和法则,不受意识形态或政治因素的影响,自由地进行知识探索和学术研究。学术自由是知识创造、探索和学术研究的前提条件。提倡学术自由这与当今“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营造追求真理、研讨自由的氛围,在教学与科研中注重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因材施教,是现代大学提倡的价值理念。保障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保持生机与活力之关键。

4.4 回归人文价值,抑制功利倾向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市场对于人才与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资金涌入校园,导致高校发展商业化严重。在功利理性的驱使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过于看重成果的功利价值而忽视其精神价值。高校发展中,重理轻文,重专业轻通识,高等教育走上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大学是知识学习、学术研究的殿堂,只有回归人文价值,抑制功利倾向,高校才能得到长远而持久的发展。

注释:

①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③刘亚敏.大学精神谈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④[美]可拉克科尔.大学的功能,陈学飞,等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⑤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⑥同上.

⑦同上.

⑧梅贻琦.就职演说,载于大学精神[M].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王亚南.大学理念的发展、功能及其当代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陈仲昌.谈大学理念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于东红,李力.大学理念及培育[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02).

作者简介:

胡乘铭(1988-),男,贵州天柱人,2011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政策、教育政策、地方政府研究。

乃木台(1986-),女,新疆和静人,2011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从事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