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骏
在大多数人眼里,散文是不值一提的。仿佛只要识得字的人,都能写散文,这其实是对散文的误解。持这种认识的人,其观念还停留在文学教科书上对散文定义的诠释。犹如很多人一提到散文,脑子里立刻就跳出“形散神不散”一样,这种“思维定势”是散文写作的大敌。这类写作者普遍缺乏散文文体意识,他们取材随便,写作随意,犹如记流水账,把文章写成“新闻报道”式的模样,丝毫不具备散文的审美特性。甚至,还把一则发言稿,一段日记,都认作散文。这种无拘囿的自由和泛滥,导致的必然后果,便是散文精神的涣散和散文品质的缺失。
一个好的散文作家,应该毕生为捍卫散文的尊严而努力。
散文不是“随笔”,也不是“杂文”,散文就是散文,它有自己的品质和形态,有它独特的艺术美学和文体标识。真正的散文应该是那种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诗性,睿智,深邃,饱满,能够触及人的心灵和灵魂的,具有纯正的“散文性”和写作难度的文字。
所谓难度,一是指形式,二是指内容。就形式而言,首先是语言的追求和表达。散文虽有别于诗歌语言的意象和跳跃,但也绝不是要放弃对诗性的追求和字句的锤炼。美的语言及其描叙事物的准确性,是使一篇作品获得生命力和鲜活性的重要因素。无论你的内心情愫怎样丰富,洞察力如何尖锐、细腻,都必须借助语言来反映你的内心图景和精神活动;通过语言来呈现你的思想,以及与外在世界的体验关系。其次,是对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和创新。传统的经典范式固然好,也应该继承,但千篇一律的东西多了,难免令人生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一味抱残守缺,不是对传统的坚守,而是对传统的伤害。我渴望看到一种陌生的、新鲜的、独特的散文言说方式。
内容上的难度,比形式上的难度更不易把握。这涉及到写作者的学识、修养、悟性、观察力、鉴别力等综合性因素。大凡优秀的散文作家,都具有强烈的题材意识。他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方向,知道什么是自己必须写的,而什么是自己永远都不会去写的。他绝不会因自己在街上发现一个小新闻,或突然冒出一点小感怀,就去加工成一篇散文;也不会去炮制那种“到此一游”或“XX抒怀”、“XX畅想”之类应景之作,来充当时代的宣传工具;更不会成天埋在故纸堆里,故意卖弄学识,靠凭空臆想以炫耀“才华”,靠兜售文史资料冒充“文化”和“深度”。他所遴选的素材,一定是靠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力,从大地之上捕捉到的——那种野性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未脱离实际生活的。当这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反刍、沉淀和发酵后,再以良好的悟性,高妙的构思和立意,用新颖的视觉和手法艺术地表现出来;并以丰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所表现的对象插上思想的翅膀。
在这样的散文里,不但能看到生活的确定性,还能看到生活的象征性,以及还原内心经验的能力。这种文字,已经超脱了一己的悲欢,上升到了对整个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而支撑这种思考的,是作家那深刻的责任,对社会和文学本身的责任。只有这样的散文,才是震撼灵魂的“大散文”。
一个严肃的、有散文理想的作家,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那样对待散文,并在内心深处抱持虔诚和笃定的态度。唯有如此,才可能在漫长的苦苦跋涉之后,见到散文的“佛祖”。
而散文的“佛祖”,只会将它的恩泽赐给那些不断追求写作难度、实现自我超越的人。
责任编辑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