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凡 张志刚 陈兆东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绿色食品强省”,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2000年就确立的发展战略。十几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先后投入4亿元专项资金,拉动社会各方面投入320多亿元,全面开发绿色食品。如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业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规模全国最大。截至2011年底,黑龙江省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5100万亩,占全国的44.7%,绿色食品原料产量2150万吨,占全国的33%。充足和优质的绿色食品原料,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在全国遥遥领先。2011年,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总产值1020亿元,占全国的16.3%;全省绿色食品实物总量2950万吨,占全国的17.7%。
——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0800个,全国每8个产品就有1个产自黑龙江省,全省累计有62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已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07个,全国驰名商标15个。
——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居全国首位。全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面积累计达1.45亿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70%;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430万亩。多年来,我省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一直在99%以上,居全国首位,基本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
——绿色食品市场销售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形式,引导和扶持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展会68个、签约合同273个、签约金额超300亿元。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在省内外建立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网点800多个,已基本辐射全国并销往42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省实现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达到308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还引发了全省农业发展理念的变革,给全省农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全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科技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科学种田整体水平,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目前,全省已建立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年培训农户20多万人次,标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到位率达到85%以上。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达到22%,全省有17个县(市、区)的农民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以上。
同时,通过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将黑龙江省区位边远、气候寒冷和开发较晚等不利因素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省投资建厂。“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依托绿色食品基地,共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60多家,总投资210多亿元。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
绿色食品已成为黑龙江省与“冰雪旅游”齐名的靓丽“名片”。
二、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监管和市场主渠道建设不到位。受利益驱动,一些不法经营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肆意生产、销售假冒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黑龙江的一些品牌绿色食品普遍遭遇假冒,严重影响了该省绿色食品的声誉。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监管不到位,对销售假冒绿色食品打击不力,另一方面是缺少政府支持主导的、公信力高的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由于真正的绿色食品专营市场数量少、覆盖面窄,绿色食品的市场体系和主渠道尚不完善,给假冒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造成真假难辨、鱼目混珠,百姓失去消费信心的不利局面。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重产轻销”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各地在工作重点上,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加工环节,在市场营销环节缺少研究和谋划,市场网络建设和营销组织培育,主要依靠企业自发行为,政府缺少必要的扶持和引导。特别是在品牌培育和建设上,对品牌策划、品牌整合、品牌宣传、品牌企业的壮大等品牌建设的各个环节缺少可操作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育健全和绿色食品品牌的做强、叫响。
(三)对绿色食品产业公益性领域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绿色食品的扶持政策大多都偏重于龙头企业建设,而对企业、农户做不了、做不好、属于政府责任的公益性领域和环节缺少必要的扶持。如绿色食品基地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生产规程制订和管理、绿色食品新技术开发和推广、产地环境评价、绿色食品展示窗口、整体品牌宣传推介、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等迫切需要相关政策给予重点支持。
(四)绿色食品占全部农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产量仅占全省粮食产量的27.3%,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不足产品总量的1/5。全省农产品总量虽然很大,但大部分加工产品均为未经认证的普通农产品,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三、綠色食品发展的思路建议
绿色食品发展涉及面广,是跨行业、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应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以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和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占粮食、畜牧业、林果业的比重为重点,以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认证体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制订、绿色食品新技术开发推广、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品牌宣传展示窗口建设、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评价、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追溯系统建设为保证,整合相关资金,明确支持重点,加大对农民和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体现政府责任的绿色食品公益性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扶持力度,全面推动绿色食品强省建设。
(一)围绕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产地环境评价、投入品控制、农户培训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开发推广。一是管住“源头”,严控“投入品”使用环节。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禁止投入品进入绿色食品生资市场,推广基地农户联保责任制,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围绕完成国家下达的无公害农产品区域环境评价任务,全省无害化种植业生产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二是抓好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拉动、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使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满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三是抓好绿色食品新技术推广。提高基地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做到每个自然村屯都有几名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明白人”,确保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入户率达100%、标准到位率达85%以上。
(二)围绕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省外窗口市场和品牌宣传推介。一是建立一批由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的质量优、信誉高的绿色食品展销“窗口”,从根本上改变假冒产品扰乱市场的状况,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覆盖率和竞争力。如在省城和中等城市以及风景名胜区,扶持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营店;在省外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营市场;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销售专柜;特别是对上海、北京、广州已建立的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展示销售中心,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形式,将黑龙江绿色食品打入沿海发达地区,延伸辐射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组织做好哈洽会、中国绿博会等政府主导的绿色食品大型经贸和展销活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举办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绿色食品展销活动,促进产销对接,不断提高我省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三是加大“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按照省政府 “把黑龙江绿色食品打造和培育成為地理标志性产品”的要求,重点通过中央和省内主流媒体开展“生态龙江、绿色食品的摇篮”公益性主题宣传活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把“黑龙江绿色食品”打造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围绕绿色食品产品开发,重点抓好大型企业和重点领域的产品认证。按照黑龙江省政府关于“增加绿色食品占粮食、畜牧业和林果业比重”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产品开发认证力度。一是鼓励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增加产品认证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开发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二是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领域。通过继续实行“先认证后补贴、以奖代投”的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项目落户我省开发绿色食品。三是加大粮食、畜牧、蔬菜、马铃薯和林果山特产品的开发认证力度。力争全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000个,其中种植类产品2000个,畜牧产品500个,林业山特产品500个。
(四)围绕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控,重点抓好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产品抽检。一是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取消其标志使用资格,并在媒体予以公告。二是全面启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扶持100个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基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力争在五年内使我省绿色食品企业全部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三是继续加大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抽检力度,常规产品抽检率要达到30%,高危产品抽检率要达到50%,产品抽检合格率力争保持在99%以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