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长圆的朗诵诗歌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诗集不仅是他浓烈的乡土情结的密切表达,也体现着诗人对于家乡山水、人民的历史思索;诗歌表现手法独特,意象新奇丰富,充满浓郁的诗味。
关键词:周长圆 乡土情结 浓郁诗味
“朗诵诗”是专为诗歌朗诵活动或者一种文艺节目所撰写的一种新诗文体,按赵心宪先生的说法,它以满足听众当下社会心理需要为主要创作目标,以群众性听觉艺术接受需要的空间为传播方式,具有大众化和民族化语言表演形式的特征,是语言表现的视觉艺术与语言表演的听觉艺术在诗美形式上的完美整合。[1]今天,陕西诗人周长圆通过其诗集《朗诵安康》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美丽的收获。
本世纪初,作为诗人的周长圆就走进了大家的视野。2001年,他先后在《诗刊》上发表了数首西部题材的长诗;2003年出版《周长圆诗选》并荣获中国作协诗刊社“优秀诗集暨诗歌贡献奖”;2011年,他再次重磅出击,带来了文气磅礴、风格多样的《朗诵安康》诗集。《朗诵安康》带给大家的都是惊喜,我们惊喜于诗歌中所表达出的一个诗人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我们惊喜于其宏大主题下依然浓郁的诗味。
一、浓烈的乡土情结与厚重历史文化的统一
鲁迅曾经说:“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2]乡土是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的精神纠缠,也是人类永远的文化情结。诗歌,作为一个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艺术,无不自然、深切地从本原意义上联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陕西安康诗人周长圆“朗诵诗”的魅力当然也首先与其浓郁的乡土情结和民间情怀密不可分。他生活于秦巴山区,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在他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由此,家乡的一草一木、乡土的经验、民间的想象、对家乡生命的体恤就成了支撑他诗歌创作的基石。
周长圆首先把笔触延伸到了汉江、秦岭、安康等地域的各个角落,对秦巴山区展开了热情的讴歌,汉水、秦巴山、油菜花装扮的汉阴、太极文化流传的旬阳、被民歌声缭绕的紫阳等尽收笔下,从来没有哪个诗人像他一样如此准确、真切地传达出如此独特的西部经验。“铺开西部这张报纸/我看见长江与黄河这两条/醒目的标题下面/在这两页鸿篇正文之间/汉水则是征婚广告/被羞涩地夹在报纸中缝(《汉水》)”,独特的描述展示的是诗人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在《我是安康的女儿》中,诗人浓烈的乡土情结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他再次热忱歌唱自己的家乡,“我爱安康的春天/春天里的汉江春心荡漾/一江两岸藏着生命的秘密/野鸭大雁以及温润的南风/他们从大海归来,溯流而上/还有从南方动身的油菜花/从东到西,从山间到盆地/为我的家乡铺开/一副辽阔的版画/300万安康儿女/在这一副版画中茁壮成长”,对自己家乡的毫不吝啬的热情讴歌,表达的正是诗人对于这片乡土的赤子之情。也正因为诗歌涉及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从而使之呈现出一种广阔的空间感,以及宏伟的气势和粗犷的美学品格。
除了对秦巴地域自然山水的热情讴歌,周长圆还把自己怜悯的目光,投向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秦巴人民。他写了《农民章志强》,“农民村支书章志强/这一辈子注定走不出我们省/更见不到他的中央/一条沟就是他的国度/一个家就是他的首都/农村支书章志强/只有回到遥远的百忍沟/他才是一颗直起腰身的树/这令我的内心无法平静而又悲伤”,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而诗人对于家乡亲人的怜悯情感也深沉感人。他又写了《南方南方》,表达对于家乡外出打工的女孩子的漂泊命运的关注和怜悯,“他们去了南方 他们不扎根/他们不结果/他们只在自己的身上/开放四朵花/一朵寄给父母/一朵寄给弟妹/一朵寄给哥哥和他的新娘/还有一朵/自己贴身藏下/直到枯黄”,如泣如诉,让我们充满辛酸,还有什么感情比这对家乡亲人更深沉更真挚的呢?
从诗歌的表面而言,周长圆诗歌歌颂了汉水、安康,表达了对于家乡亲人的怜悯和喜欢,而就诗歌的深层蕴含来说,诗人对秦巴山水的吟唱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感情体验层次。诗人除了对家乡单纯地吟唱,同样也有着深沉的历史思索,“我打开记忆的盒子/走进时间的深处与我的童年对望/也是乡村的老家如同一只干瘪的蚂蝗/叮在祖国的毛细血管上……如今旬阳的乡村/在我的目光中开始上升/如一个准备远行的人,正在走出陕南的屋顶(《擦亮旬阳》)”,诗人一边回望曾经的贫穷和落后的乡土,一边展示今天的崛起。但是,无论怎样,对于自己的乡土,诗人始终是不离不弃,“西康线上我仅仅是个过客/我将回到/长有先祖的骨头的土地/夺一条路 不为出逃(《在西康线上》)”。同时对自己的家乡充满历史的期望,“北风吹过秦岭/长安长大不易/汉江两岸是鱼米之乡/白居易为什么不到陕南来……北风吹过秦岭/秦岭如果能够晕头转向多好/让汉江流进唐朝/让我与李白小酌”。
二、宏大的主题与浓郁的诗味
就像诗人在《朗诵安康》后序中说的那样:“我的朗诵诗大多是应邀之作,电视台、院校、军营、企业、也有政府和个人,找到你了,交代一二,限你拿稿子出来,有时真是勉为其难,实在无法成篇。”可能这也是今天所有朗诵诗歌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纯正的诗歌写作举步维艰,沦落为小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而诗歌如果离现实政治等太近,又容易沦为政治的传声筒,永恒的诗歌应提防被一时的政治之火所灼烧,以至于艺术标准被政治标准所压迫、所取缔,丧失了其本身诗性特质。但从周长圆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别出心裁、选取合理的表现视角,运用新奇贴切的意象,从而使诗歌显得不落俗套,主题宏大,结合现实但又充满了浓郁的诗味。
首先,尽管诗人大部分的创作都是一些宏大的政治主题,但诗人却能够“大处着眼,小处切入”,精心选取“长袖善舞”的表现视角,从而使自己的诗歌自然具有一种独特性和个人风格。诗人常选用的表现手法有:剖析法,即把与诗歌主题密切相关的若干侧面剖析出来,最后总结升华主题。诗人的《紫阳民歌》就是围绕与紫阳民歌有关的历史、传说、情趣文化等展开,以“紫阳城野史”“我向你打听蒿草的下落”“晒山”等几个侧面加以剖析,最后以“紫阳没有边界/一个人一辈子/也走不出紫阳的一首歌”,对于紫阳民歌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宣传,同时由于剖析法的合理使用而能够不落窠臼。其次是反差法,把一些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造成较为悬殊的艺术效果,从而引人关注或思考。如“我们省有三个农民/陕北一个/关中一个/陕南一个//陕南的一个/土地让给了果树/儿子外出打工女儿远走他乡/一条汉江慷慨地借给了北方……陕北的一个/头缠白帕/羊皮短袄上/别一朵蓝花花/舞一条长鞭/赶牛羊和落日回家/东方刚刚泛红/他肩披褡裢开始起程/乘一首高亢的歌/像一朵天上的白云”,通过陕南陕北反差极大的对比描写,不仅写出丰富的民俗特色,而且把陕南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慷慨付出表达得很深刻。
其二是诗人善用新奇贴切的意象来表达特殊的情感。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十分熟悉,各种事物随手拈来,几乎皆可入诗,且非常的贴切,如“一只蝴蝶用两翅/和大片的松林一起/抬起了安康盆地的天空(《在西康线上》)”,蝴蝶、松林、天空,三个意象,由近及远,生动新奇,把当时美景尽收眼底。又如“弯腰的稻谷手提金色花环/高挑的玉米方阵/这些勒紧胸脯的绿衣少女/黄瓜南瓜豆荚拉出长线/蜜蜂的电工在花间窃窃私语/本地的蝴蝶舞蹈/外来的燕子杂耍/三只豌豆雀飞去/又过来两只布谷鸟/轮到雄鸡独唱/牛羊开始了和声/萤火虫挥舞荧光棒/给唱民歌的青蛙捧场(《庄稼居住的地方》)”,通过稻谷、玉米地、黄瓜南瓜、蜜蜂、蝴蝶、燕子、豌豆雀、布谷鸟、萤火虫、青蛙等繁多的意象,把生活中身边的美写得独特、鲜活、亲切而又充满浓郁的诗味。
其三是诗人对于笔下的土地、人物注入了真挚充沛的感情,回环往复。诗缘于情,贵乎真,对于大部分与社会现实政治结合较紧密的“朗诵诗”来说,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甚至有的诗歌大讲假话、大话、空话,这不仅会损害诗歌的诗性特质,而且浪费读者的精力。由于周长圆对自己笔下土地、人物的熟悉和热爱,从而使得他的诗歌感情充沛,如泣如诉,诗味浓郁。如“你说你一辈子挪不开大巴山这个窝/我还是依你/我让你头枕青山脚踏稻田/到了明年 大片的水田/你的子孙们 每插一株秧苗/就会给你叩一次头/他们一边劳动/一边祭奠 多好(《掩埋父亲》)”,对于父亲的一往深情,令人动容。在纪念安康特大洪水赈灾晚会上的诗歌《生命至上》,“来吧!向七月的秦岭/要回我们被压弯的脊梁/来吧!向七月的大巴山/要回我们遮风挡雨的屏障/来吧!向七月的大地/要回我们被冲毁的住房/来吧!向七月的天空/要回我们被折断的翅膀”,紧扣当时社会现实,通过“来吧!向七月的……”句式回环往复,感情充沛激昂,展示了诗人扎实的写作功底。
注释:
[1]赵心宪:《“朗诵诗”的文体形式及诗学阐释——抗战诗歌朗诵运动的诗学反思之二》,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2]张洪明:《构建文化的通天塔——谈中国文化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2期,第12-16页。
(李景林 陕西省安康学院中文系 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