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不图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她,成为“词家一大宗”,她知花、爱花、赏花,她留存下来的词作中几乎篇篇有花,花是她生命的一种寄托,是她情感的升华,是她全部性情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李清照 词作 花意象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诗、词、散文均有成就,但成就最高的还是她的词,她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被称为“易安体”,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家世显赫,从小便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童年时无忧无虑;嫁人后,生活富足,只是丈夫的几次外任,使她品尝了聚少离多的苦痛与无奈。靖康之难后,她饱尝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散、再嫁不幸、无子嗣的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的词风由少女时期的天真活泼、少妇时期的相思闲愁,变成了孀居时期的凄苦悲愁。词风的转变可以从她的几首写有“花意象”的词作中窥见一斑。
一、盛开之花——明艳、娇羞
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学深厚,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从小便饱读诗书。父亲在京城做官,为更好地培养她的才学,经常将她带在身边,十六岁时因写了两首和张文潜的诗而名噪京城。李清照有一姐一弟,姐姐弟弟因她的才情,也愿意听从她的意见。有一次,姐弟三人到柳絮泉划船游湖,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她们给岸边的石头起名,“金钟石、老寿星、小骆驼”等,划着划着,天色已黑,姐弟三人,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后来,李清照写了首《如梦令》纪念此次游玩,“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藕花开得正艳,正如此时的李清照明艳照人,亭亭玉立。
再如《点绛唇》。词的上片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的情景。虽没直写荡秋千时的欢快,但是她的喜悦、高兴通过“薄汗轻衣透”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此时的花是“露浓花瘦”,娇艳欲滴的。
词的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景。最为人称道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它极其精致地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来掩饰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把一个少女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二、飘零之花——憔悴、清瘦
有一年,赵明诚在青州(在现在山东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没有同去,因思念丈夫,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他,赵明诚很是感动。也想写几首词回寄给她,可一提起笔,他便想到:我,赵明诚,堂堂宰相的儿子,又出来做官了,竟比不过你?于是,他绞尽脑汁地想,用了几天的时间,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的《醉花阴》也放在一起,请他的好朋友陆德夫评价。陆说,都很见功力,只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为精妙。从此,赵明诚对李清照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了。“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思念远行的丈夫,在别人佳节欢聚的时候,李清照却孤独一人,花前独酌,真是酒入愁肠人消瘦呀。
如果说在这首词中,我们读到的是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相思成灾,我们还不知道,这种愁是单相思,还是两情相悦。且看她的《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地一心,两情相悦,此情可待,感天动地。因男儿须以国家社稷为重,以事业为重,李清照虽有无奈,有怨恨,也只能吞饮相思的苦酒。但人居两地,各自漂泊,此中滋味,没有别离过的人是品不出来的。
三、已尽之花——孤寂、凄苦
国破、家亡、夫死、金石散、再嫁不幸、无子嗣的李清照,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的《声声慢》字字泣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黄花满地,一片狼籍,残破不可收拾,如李清照的心,“已如死灰之木”。无此等伤心事,亦无此等伤心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人生际遇至此孤苦无依,读来令人觉得凄苦哀绝。再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花”已尽,美好不再,青春不再,逝去的已如那长江流水,一发不可收,舟轻愁重,语浅情深,凄婉动人。
作家郁达夫先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折射出她一生的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承载着词人家国兴亡的悲哀历史,充分展示了李清照的旷世才情。
参考文献:
[1]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苏涵.人格象喻与命运变奏的咏叹——论李清照写花词[J].山西师大学报,1992.
(姜云霞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