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培峰
摘 要: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结合班级实际,采用“班中班”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教学成效显著。
关键词:班中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现在家庭电脑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信息技术观念依旧停留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的层面上。我曾经在新高一开学的时候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你所了解的信息技术课是什么,你希望信息技术课都学到些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给出的回答是,我所了解的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我希望在信息技术课学到有用的东西。
第一个回答很正常,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作为第二个回答“我希望在信息技术课学到有用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有点笼统,但也不难看出,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程很矛盾,他们很喜欢、很向往,却又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自己从前学到的东西是否值得,可能这就是迷茫中的期待吧。
对我来说,幸运的是,高中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们总会有时间。我们学校近几年一直在探讨使用“班中班”教学模式,在其他的教学领域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班中班”教学就是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班,每个小班确定自己的“班主任”和班长,负责各自小班的学习以及日常管理工作。每周都会评出优秀的小班,到学期末时要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本学期最优秀的小班,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那么我们能否把“班中班”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呢?
一、合理调整小班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刚一开始的时候,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在开学的时候,班主任一般会根据学生的文化成绩划分小班,在这样的小班里,文化科成绩要高低搭配,但忽略了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搭配。因此,有的小班可能高手多一些,有的小班水平可能就差一些,这样不利于“班中班”的教学开展,但如果我打乱原有建制,重新划分小班,那与原有的教学小班势必会产生冲突,与“班中班”教学模式相悖。
我在这里想了一个办法,当一个小班的水平较高的学生较多时,我可以把他们分配一个出来,匀到另外一个水平相对较差的小班做小班长,这样各小班水平就相对均衡。而且我还设立了一项激励措施,如果调出来的小班长带着新小班得到较高的分数,他原有的小班也会相应地加一半的分数。这样既提高了新小班的学习水平,也会使原小班不但不会因为人才的“流失”而成绩下降,反而因为帮助别人使自己小班的成绩提升得更快。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流失”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原小班的成绩,会努力帮助新小班的学生,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小班确定好之后,我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
许多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够全面,对电脑及网络的应用仅限于某些方面或某几个操作,很多学生可能是网络游戏高手、聊天高手、论坛版主,他们对电脑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仅仅是为了娱乐,不知道甚至也不愿意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那么对这些学生如何来引导呢?
在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对这些学生说:“我们是互相学习的。”虽然已经教了十几年的信息技术,但我知道,面对的这些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自己不可能在各个方面上都可以对他们指手画脚。所谓“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学会倾听,要学会向他们学习,要学会和他们交朋友。
因此,我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试着放开课堂,让学生自己选择来上课。我试着把一个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分别由几个小班来负责,每个小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并推选出一位学生作为代表到讲台上来讲解。整个课堂就是学生的,而作为教师的我,成了倾听者,成了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小班的集体凝聚力,还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社交能力。
三、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回到开头的另一个问题,“我希望学到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学生的信息意识极度缺乏。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学生为了“学”而学,使“学”与“用”严重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的根源在于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含有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等。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班中班”教学正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对于我来说,“班中班”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成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学习与历练,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苗冬梅.高中英语写作“班中班”式教学模式探究.吉林教育,2012(26).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