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叙事

2013-04-29 18:53:44时素梅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芬奇晚餐美术作品

时素梅

在新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中,我认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要了解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一课的欣赏·评述领域,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来进行的,被学生戏称为“听书”。由于其主、辅位置的颠倒,其弊病不言自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亦只能是浮光掠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外,本人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准备、课上发挥和课后延伸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尝试。

1.在进行《最后的晚餐》欣赏·评述一课的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积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预习,而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前做比较充分的准备,去发掘欣赏内容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累。这里包括作者生活学习的背景资料的积累。通过这种课前积累的自由探索,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2.上课时围绕本课内容让学生课堂发挥,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达·芬奇,并表达自己对达·芬奇的理解,学生显得情绪高涨,充满自信,从而侃侃而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再综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对达·芬奇的认识,并让学生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学习达·芬奇的地方,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再进行讨论分析作品的构图及对人物的刻画,整个欣赏过程基本上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点播为辅。

3.最后在下课前布置作业,算是课后延伸: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班42人)每组14人,由各组选出“达·芬奇”一人,由“达·芬奇”按《最后的晚餐》画中人物给本组13人安排角色,13人共同扮演《最后的晚餐》一画,下节课进行展示,结果在展示时可以说每个班、每个组都能够在“达·芬奇”的指挥下配合地完成扮演任务,效果非常好,让学生从中亲身体验达·芬奇对人物的成功刻画。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课前积累不但把握了书本有关知识,有效地拓展了课本知识的层面,课堂发挥与课后延伸则有利于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口语表达、分工合作等多种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使之学习内容记忆更深刻,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

猜你喜欢
芬奇晚餐美术作品
达·芬奇 下
我做晚餐
晚餐怎么吃?
海峡姐妹(2018年6期)2018-06-26 09:05:13
达·芬奇睡眠法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 20:22:19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16年2期)2016-11-02 19:22:10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健康晚餐“四不过”
华人时刊(2016年16期)2016-04-05 05:57:25
最后一次晚餐
小说月刊(2015年7期)2015-04-23 08:59:07
拜访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