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梦”对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2013-04-29 00:44:03贾敏
对外传播 2013年7期
关键词:弗里德曼中国梦意见

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被相继选举出后,历经半年多时间已体现出鲜明的执政风格:既有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平稳思路,也具备催人振奋、进取创新的改革设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的实现伟大“中国梦”思想的倡议,反响强烈。海外媒体普遍评价为包容、大气、富于理想而又不失脚踏实地。

在大力构建和对外传播“中国梦”思想和现实意义的同时,认真解读西方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对“中国梦”的认识和评论,将帮助我们在对外传播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升“中国梦”思想的丰富内涵,以实现其作为中国传播对外软实力新的标志性主张。

“中国梦”思想的三次重要阐释

从时间顺序来看,笔者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在三个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对“中国梦”思想作出重要阐释和说明。

第一次显现于2012年11月末,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后做主旨发言,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契机,提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被认为中国高层首次阐释“中国梦”。从具体内容来讲,这次“中国梦”阐释的意义在于强调执政党和国家建设对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

第二次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发言时所做的全面阐述“中国梦”的表述,即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复兴成功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民众应“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为人民造福”等内容。习近平的这段讲话在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上得到非常热烈的响应和好评,并得到海外媒体的进一步热议。“中国梦”思想也因此涵盖了从国家建设到民众个体的幸福,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提高民生,成为构建“中国梦”温暖面的坚实群众基础。

第三次则应归于习近平主席出访重要邻邦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再次有针对性地阐释“中国梦”的意义,并由此推导出中国在构建世界秩序当中奉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思想,并提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秩序新概念,提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和“共同享受安全保障”的鲜明中国主张。①

以上三个重要时政节点,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论述“中国梦”,带有鲜明独特的领导语言修辞和行为风格,简明活泼,生动形象,不拘小节。诸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打铁还须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试过才知道”等为民众所津津乐道的话语广为流传。同时期中央级媒体,如新华社编发的一系列领导人成长背景的特稿,突出他们与共和国共成长和共磨砺的岁月特征,加深民众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以上内容,也客观为西方媒介和意见领袖提供了丰富和可资发挥的舆论舞台。

各取所需:西方意见领袖回应“中国梦”的视角

对中国领导层带有整体性和循序渐进式的“中国梦”宣讲步骤,西方媒体和意见领袖对此的反应则更遵循大众媒介市场规律,以相关热点议题展开报道。但必须指出,此次呈现出的“中国梦”报道,由于概念本身的包容性大而凸显出以往所不具备的竞争性和持续性,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意见反响。

首先要提及的是来自《纽约时报》的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他在十八大前夕的十月初发表名为《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的文章。在描写关于中国社会努力弥补和修复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损害时,弗里德曼笔锋一转,指出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应赋予中国人以新希望,而这种希望就是能否提出一个与美国梦所不同的中国梦式的发展道路。由于弗里德曼及其专栏具备的全球影响力,有人士认为中国高层“中国梦”的提出事实上是回应弗里德曼抛出的诘难式问题。

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既误读弗里德曼文章的本意,也刻意拔高他对中国的影响力。就笔者观察所知,弗里德曼去年九月来华访问,是专程推销其关于美国经济和社会的政论作品《曾经的辉煌》中译本(英文名That Used To Be Us)的发行,笔者也在发布会现场聆听演讲。客观而言,弗里德曼的演讲带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希望在下一总统任期内(彼时美国大选仍未明朗)美国经济和政治能够重整活力,消除党派纷争,并期盼中美在能源与气候问题上进一步展开合作和共赢。弗里德曼谈及的美国梦特指美国式的高能源和高消费陋习,与传统意义上美国梦强调的个人勤俭奋斗,创造物质财富的清教理念并非一致,也与当下全球能源持续恶化的状况格格不入。弗里德曼的倡议瞄准的固然是中国,但更希望鞭策美国走出自身发展面临的困境,中美两国在相关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② 从这点来看,弗里德曼和解读其观点的中外媒体都循着“为我所用”的目的。

与弗里德曼较为中肯的意见相比,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言论颇能印证这种意见传播引申异化的消极后果。在今年5月初的一场公开演说中,希拉里提及对中国新领导集体和中美关系的展望,同时也提及对“中国梦”的评述。不出所料的是,希拉里在刻意恭维一番中国新领导人,以及中国梦或许能同美国梦相提并论(这与弗里德曼的坦诚布公不同)后,认为“中国梦”的实现也可能会让“亚洲邻居们付出代价”,并高姿态指出美国需要一个地区和世界共同繁荣的大梦想。联系希拉里在国务院任职期间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严重滑坡,一系列言论和伤害中国主权的行径已经触怒中国政府民众的容忍底线。与此同时,一批西方政客学者也以地缘政治为口实,批评“中国梦”更凸显中国的军事大国梦,威胁地区安全。

将“中国梦”引申为地区周边国家的安全噩梦,或许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西方意见领袖传播可能施行的重点领域。中日钓鱼岛主权争议进入到新的阶段,南海问题继续走向复杂化,背后的大国博弈也浮出水面。一批西方媒体和观察家正以此为切入口,试图渲染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以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与构造国际新秩序的相关意见,进一步动员意见领袖的发言动力和构建言论争锋的舆论平台,实现相关议题的风险可控。③ 从近期《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以严肃学术讨论方式介入中日问题领域并引起日方强烈反弹来看,言论争锋的效果正在凸显。可以预见,在国际政治领域,坚持“中国梦”论述的积极性和正当性将会不断增强,并会在一定时机促使新的软实力话语的形成。

在保障“中国梦”实现的外部环境平稳后,如何理解其对广大中国民众生活的正面意义,激发并凝聚追寻美好未来生活的动力,我们仍需要借鉴新的思路,其中就有来自西方意见领袖的看法。就笔者筛选和解读的范围来看,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李成的诸多观点较早也较为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诉求。笔者曾多次以专访形式和他讨论中国问题,其观点值得肯定和借鉴。

去年年末,李成就较早地谈及“中国梦”思想的意义,在他看来,中国社会面临的棘手问题需要来自领导阶层和民众阶层高度的共识后才能达成,这既需要高层对问题的清晰把握,勇于承担责任的领导力,也需要各阶层,譬如知识精英、媒体从业者、中产阶层面临问题时,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避免情绪化和极端化。在他看来,“中国梦”必须照顾到广大中等收入民众的福祉,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司法环境等。他对新媒体等领域出现的价值缺失亦提出自己中肯的看法。④

与其他西方意见领袖相异,李成从政治领导力发展的视角阐释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提出“中国梦”背后的思想成长背景。他所言及的这代领导集体具备“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融的人生经历”,能够在“困境中始终保有坚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执政风格中体现果敢风格和勇于突破的气质。”正如李成自己所言,这种人生经历,没有经历过现代中国重大历史时期,没有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没有经历改革开放大潮洗礼的海外观察家是很难捕捉到这种精神气质的。这种中国式的成长故事本身就是“中国梦”的核心展现。

长期竞争:“中国梦”思想的双向议题设置

从以上列举的三位不同身份并有代表性的意见领袖发言(媒体人、政治家、学者)内容来看,“中国梦”思想能够包容相当广泛的内容和主题,各取所需也成为显著的特征。但我们也要进一步思考意见领袖在设置主题内容后的传播方式和技巧,把握西方媒体和意见领袖在解读“中国梦”思想的一些共性特征。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基于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普遍自动过滤“中国梦”所涵盖的完整意义,而将议题聚焦于某内容而展开评论,比如对国家与民族复兴、强军梦、少数民族等内容。这种情况较多出现于我们主动提倡和传播“中国梦”思想的焦点时刻,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和平面媒体传播,其议题设置相对较为简单。

其次是故意曲解中国梦的意义,偏重列举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不良案例,特别是从网络媒体上获取消息源,这些问题大多与民生和社会矛盾互相纠缠,情绪化和对抗性较重。主要以部分港台地区媒体为源头。

第三种则出于某种政治和经济上的战略考虑,试图以中国内政观察者和经济分析师的角度来消解“中国梦”,用看似理性实则相当片面的角度唱衰中国,或捧杀中国,否认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渲染中国霸权和战争威胁论。这部分蕴含了极为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大背景。在可预见的将来,部分有影响力的国际学者和媒体人亦会对“中国梦”展开新的评头论足,需要我们做好足够的心理抗衡准备。

政策建议:传播“中国梦”思想应做好高低搭配

作为具有强大话题影响的“中国梦”思想,其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已经取得全世界的高度瞩目,传播效果良好,但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譬如,以5月末谷歌搜索为平台,以“China Dream”和“中国梦”为主题的新闻内容数量的比例大致在1:7左右;而相同主题的一般搜索比例大致在1:1.5左右;可以看出,“中国梦”的传播具备一定的积累条件,但在新闻数量和内容制作上,国内比重明显高于国际领域,对外传播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通过观察,笔者以为做好“中国梦”思想的有效传播,既需要高瞻远瞩,立意深远的使命意识,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贴地飞行的实践精神。简单来讲,在实践上进行高低搭配,或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方法。

“中国梦”的根基在中国社会自身,中国社会三十多年发展的成就本身就蕴含大量生动感人的故事,只要能把故事挖掘完整,讲好讲生动,结合之前中央提出的“走转改”活动,就一定能提炼出叫好又叫座的“中国梦”故事。

其次,“中国梦”不仅触及中国公众生活,同时也伴随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定位和形象问题。中国民众的消费能力能够引发全世界的关注,说明普通人的“中国梦”具备链接外部经济环境的功能,中国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也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同理,某些邻国的军国主义举动和地区霸权思维,反过来也会加深民众对“中国梦”的认识。如果能够把这些关联内容和意义向民众和海外舆论做有效传递,有效组织和动员相关讨论,势必会起到积极示范的效果。

最后简单谈一下“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从字面上来讲,两者存在同质性的话语竞争关联,但究其内容实质,“中国梦”包含的民族和国家复兴意识是美国梦所缺乏的,后者更被看作是个人奋斗和物质丰裕的象征,也是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极力向外输出的文化资本。我们在对外传播中,要尽量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情况出现,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厚度,走出一条新的“中国梦”思想传播路径。

(本项研究是教育部规划项目:“国际舆论调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项目号10YJA860016和上海社科青年课题:“美国‘中美关系意见领袖在媒体上的言论表达(2001-2008)”项目号2009EXW0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3-03/24/c_124495576_4.htm

②Thomas Friedman “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 The New York Times, 2012,Oct.2.

③贾敏,《意见领袖的生成机制和风险管控》,载《对外传播》,2012年第12期。

④贾敏,《知名海外观察家眼中的中国未来》,载《瞭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48期。

猜你喜欢
弗里德曼中国梦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戴维·弗里德曼 美大使发表偏以色列言论遭谴责
东西南北(2019年14期)2019-09-09 06:12:12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弗里德曼眼里的“免费”
只要我们在一起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
中国区域市场分割的成因及其化解——基于弗里德曼城市发展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