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钢
1995年,我刚进入一所重点大学的新闻系读书时,教专业基础课的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推荐我们看《对外大传播》(2008年改名为《对外传播》)。从那时起,看《对外大传播》便成了我们新闻系学生的每月必修课之一,成为我们吸收养分、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开拓视野的园地。大学四年,《对外大传播》始终是我的精神家园,求知求新求真求深的心灵每每为刊物上一篇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的学理文章所震撼、所发蒙。我的眼前常常幻化出一脉脉连绵不绝、错落有致的群山,于是,我像一只青鸟,扑扇着思维的翅膀,向一座座峰顶飞去,虽然只能无奈地在山脚徘徊,但我仍动了“野心”,渴望有朝一日能站在其中的一座峰顶上,月下披云笑一声。
毕业以后,我先后作为地方引进人才在湖南省浏阳电视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而我也常将自己工作和学习中的点滴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各种公开刊物的编辑们的匠心妙手,形成或长或短的著述发表。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也由最初一个忠实读者兼而成为了《对外传播》的热心作者。2011年7月,由我主笔撰写的《“春天的旋律”——面向东盟的电视外宣品牌》还在当期刊物上发表。而更让我高兴的是,刊物所属的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最近每两年推出的“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征文活动,为有志于扩大地方外宣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借鉴最前沿国际传播理论与典型案例的机会。
在我眼里,《对外传播》是“关注当前传播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全球化时代媒体的传播规律,探讨传播实践中的重要和紧迫性问题,追踪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最新变化,介绍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与经验”的学习交流平台和思想库。近二十年的涓涓集纳,七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对外传播》总是在默默地扩容提质:业界扫描、理论探讨、热点聚焦……,前沿的观点、清新的文风、质感的版面、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栏目、严谨的编排、精美的印刷,一次次镌刻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发展的光辉足迹。在潜心创办中,成为“展示对外传播成果的平台,切磋对外传播技巧的课堂,观察对外传播的窗口”,成为最方便我们新闻工作者光顾、交流、学习、成长的舞台。平实易得互信,厚德方可载物。多年的经营,多年的服务,《对外传播》与广大新闻工作者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对外传播》积累的强大势能——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岁月作证,文字作证,《对外传播》无愧于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娘亲”—— 新闻工作者有远航的希望,《对外传播》就给予浮力的回赠;新闻工作者有登高的豪情,《对外传播》就把零坐标呈现。以《对外传播》为伴,能给人视野,给人启迪。
在《对外传播》创刊200期之际,回顾自己的新闻采编人生,我要真诚地说一声:感谢老师,给我引荐《对外传播》这样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感谢《对外传播》,给了我一片表达思考的自由空间。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