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建 陈乐炳
学 315201)
三角函数是高考中的一大热点,其中三角函数图像更是三角函数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效利用三角函数图像是解决三角函数问题的关键,而三角函数图像变换问题一直是高中学生的薄弱环节,总会在不经意间出错,现笔者通过对三角函数图像作法的一点小改进,作三角函数图像变换问题的探讨如下:
一、一点法作图
高中数学对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常采用五点法作图,其中要求学生对正弦函数的图像有所熟悉.笔者认为既然学生作图时需要对正弦函数的图像有一定的认识,那么作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只需确定一点即可, 故称“一点法作图”.即令ωx+φ=0,求得x=x1=-φ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x1,0),并在对正弦函数图像熟悉的基础上,可迅速作出y=Asin(ωx+φ)的图像.
如若需要知道该图像中(x2,A),(x3,0),(x4,-A),(x5,0)的坐标,可借助周期简单求得xi=x1+i-14T=-φω+(i-1)π2ω(i=2,3,4,5).
二、点的定义
函数y=Asin(ωx+φ)中,在一点法作图的基础上定义点(x1,0)为函数y=Asin(ωx+φ)的第一个点, 并分别定义点(x2,A),(x3,0),(x4,-A),(x5,0)为函数y=Asin(ωx+φ)的第二,三,四,五个点.
三、“点”的妙用
例1 (2008天津卷)把函数y=sinx(x∈R)的图像上所有的点向左平行移动π3个单位长度,再把所得图像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到原来的12倍(纵坐标不变),得到的图像所表示的函数是( ).
A.y=sin2x-π3,x∈R B.y=sinx2+π6,x∈R
C.y=sin2x+π3,x∈RD.y=sin2x+2π3,x∈R
分析 可设变换后的函数解析式为y=sin(ωx+φ),由题意可知:ω=2.而变换前后的两函数的第一个点必定重合,原函数第一个点的横坐标为0,经平移后变为-π3,经伸缩变换后变为-π6,所以2×-π6+φ=0,∴φ=π3.故选C.
变式 函数y=sin13x+π6的图像经过怎样的伸缩平移变换后可得到函数y=sin(x-π6)的图像?
分析 只要使两函数的第一个点重合即可,令13x+π6=0,x=-π2,所以原函数第一个点的横坐标为-π2,变换后函数的第一个点的横坐标为π6,比较两函数的ω值可知横坐标应缩小到原来的13,所以将-π2缩小到原来的13得到-π6,只需再向右平移π3个单位即可.即将函数y=sin13x+π6的横坐标缩小到原来的13,再向右平移π3个单位
例2 为得到函数y=cos2x+π3的图像,只需将函数y=sin2x的图像( ).
A.向左平移5π12个长度单位
B.向右平移5π12个长度单位
C.向左平移5π6个长度单位
D.向右平移5π6个长度单位
分析 在了解函数y=sinx和y=cosx图像的基础上可知,将正弦函数的第二个点与余弦函数的第一个点平移至重合,即可解决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之间的平移问题.
令2x=π2,∴x=π4,即函数y=sin2x第二个点的横坐标为π4;函数y=cos2x+π3第一个点的横坐标为-π6,将点π4,1向左平移5π12可得到点-π6,1,选A.
例3 (2009陕西卷)已知函数f(x)=Asin(ωx+φ),x∈R其中A>0,ω>0,0<φ<π2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中,相邻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π2,且图像上一个最低点为M2π3,-2 ,求f(x)的解析式.
分析 由题意,可简单求得ω=2,A=2.所以f(x)=2sin(2x+φ),而点M2π3,-2具有第四个点的特征,所以2×2π3+φ=2kπ+3π2,φ=2kπ+π6.又因为0<φ<π2,所以φ=π6,∴f(x)=2sin2x+π6.
“一点法”与“五点法”作三角函数的图像在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大大简化作图的过程,同时也避免了太多过程而带来的错误.而在对“一点法作图”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点的特征,能非常方便的解决三角函数图像变换,求解析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