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整体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个薄弱环节。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乃至于推进整个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是推进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是县域经济发展人才供给的主要载体。如何发展县职教中心,使其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服务,本文拟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一、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逐步形成体现县域经济特色的办学格局
一些地区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能反映地方经济特色的特色专业, 但许多地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究其原因,一是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二是职业教育的开放与合作程度不够;三是目前招生体制上限制过多,学校缺乏自主权。职业教育本身就是投资比较大的一种教育类型,如果学校所办专业过多,一方面必然导致投资分散,有限的投资难以满足多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学生人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有限的投资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此,县级职教中心应从多专业的发展格局逐渐走向以几个特色专业或骨干专业为主的办学格局。在一定区域内,各个县级职教中心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未来的职业需要来选择专业和学校。
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县级职教中心原有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职教中心的办学特色
为就业服务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把握的根本原则,县级职教中心应坚持就业技能教育的办学方向,立足于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由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由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书本知识与技能教育并重,只有明确了这一办学目标定位,县级职教中心才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和办学活力。同时应考虑农民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实行长学制与短学制结合、固定学制与弹性学制并举的制度,允许受教育者半工半读或者工学交替。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依托企业办职教,办好职教为企业。”县级职教中心应主动、积极地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预测2-3年后企业的用工情况,在招生时或学生就业前一年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并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习和毕业后安排到企业工作。“订单式”培养模式既服务了企业, 又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县级职教中心快速健康发展。
三、不断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新思路、新举措
树立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三农”的思想,努力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鉴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县级职教中心要及时分析和掌握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有预见性地培养相应的实用型人才。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为未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长远打算。县级职教中心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配合当地农业现代化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和开发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要开辟专门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的项目,强化培训服务的专门职能,形成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符合劳务市场要求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起一批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要顺应农村社会转型的需要,动态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农民终身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四、强化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要增设农业类专业,并培养和引进农业类师资
县级职教中心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现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不是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而是紧跟市场热点设置专业。这将导致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雷同,一方面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削弱了职教中心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因此,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建设不能跟风,即不能一味地看别的学校上什么专业就跟着上什么专业,看到什么专业是热门专业就设什么专业,而是要根据本县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建设服务。一个符合要求的专业,首先要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先进齐全的实验实训设施及完善的实训基地。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和村镇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总之,任何一种办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努力保持和挖掘职教中心的办学特色,根据形势的变化推进职教中心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既是培育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