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实用性研究

2013-04-29 14:15:23刘文静王炜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花鼓素质教育院校

刘文静 王炜

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在设置上对传统音乐文化多有忽视。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来阐述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用意义。

素质教育传统音乐文化实用性研究近年来,以素质教育理念来指导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实践,已成为各方共识。但在职业教育这一特殊领域,由于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性,却导致职业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滞后态势。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知道,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作在行业基层,负责组织、实施生产或流通服务,并承担具有较高水平技术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者”。因此,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面对一线生产者和服务人员,更要同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本单位上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这就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相对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把素质教育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具体到高职教育,则应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审美修养、身心健康、职业能力等各项素养,来综合考量一所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得失。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素养,更着眼于通过综合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潜能有所认知、有所开掘,帮助他们实现业务能力方面的相应提升,为将来走上相关岗位,快速适应业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以其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趣味性,而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堪称提高学生各项素养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课程,本应以其“寓教于乐”的特点,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当今的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在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重视不足,推介不力,导致要么是没有专门的传统音乐公选课供学生选择,要么是学生对这样的公选课缺乏兴趣,选课者寥寥无几。故而笔者以为,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对于更好地在公共音乐课程中推广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传统音乐,是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概念。它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传统音乐的范畴。传统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故本文拟结合浙派传统筝曲《高山流水》和传统民歌《茉莉花》的教学,来分析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实用意义。

《高山流水》是我国经典的古筝曲目,它本是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曲目,后被移植于古筝演奏中。在这首筝曲的教学中,首先应在适当讲解、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静心聆听,在聆听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充分感受音乐之美,以促成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适当讲解1~3乐段是怎样通过同度按弦等技法,使乐音跨3个八度,来描绘巍峨的高山和清冽的流水;并讲解后面的4~5乐段,是怎样运用上下行刮奏、花指等技法来表现山涧之水的流动感和湍急感。使学生得以明白《高山流水》此曲表现了怎样的美,又是怎样表现了这种美。只有在深入讲解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多彩的音乐形象,获得美的感化和熏陶,进而从中汲取营养,确立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这就使得学生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颗感受美、欣赏美的心灵。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更能促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美,自觉地创造美,在达成心灵愉悦的同时,也令其工作与生活充满创新的灵感。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高山流水》优美舒缓的旋律,对于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柔和的浸润。这也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聆听传统音乐的习惯来调适心理,以便在未来繁忙的工作之余纾困减压,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欣赏美的基础上,最终引导学生关注《高山流水》背后的文化意蕴:俞伯牙之所以同钟子期结为莫逆之交,缘于钟子期对其琴技也就是业务能力的欣赏;而这段传颂千载的知音美谈,恰恰从侧面展现了俞伯牙对自身业务能力的珍视以及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从中也可窥见传统音乐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独特效果。

无独有偶,经典民歌曲目《茉莉花》的教学,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得到审美素质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多重提升。该曲目的教学与欣赏,完全可以用《茉莉花》歌曲小史的面貌来呈现。《茉莉花》歌曲的原型,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剧本选集《缀白裘》中杂剧《花鼓》的插曲——《花鼓曲》:“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採一朵带,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採一朵带,又恐怕看花的骂”。杂剧《花鼓》情节诙谐,恰可由此切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对凤阳夫妻靠打花鼓卖艺,被浪荡公子邀至家中演唱《花鼓曲》。其间,公子不时寻机调戏花鼓女,以致其夫不得不挺身庇护躲躲闪闪的妻子。唱词中的“茉莉花”,即比喻杂剧中的“花鼓女”;想采花的人,即“浪荡公子”;“看花的”人即花鼓女之夫。

这首小调随戏曲散播于江南民间,称为《鲜花调》,直至被新四军作曲家何仿改编为新民歌。然而,这首《茉莉花》在华夏大地的流传之广却令人称奇:北起黑龙江、南至广西,十余个省区竟流传着数百个唱词、旋律各异的《茉莉花》版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来使学生体验各地的文化差异。比如,江苏扬州版《茉莉花》一字多腔,多装饰音,因而显得委婉动听,细腻悠长;湖北版《茉莉花》旋律起伏跌宕,风格上显得率真活泼;而河北版《茉莉花》则字多腔少,音程上多大跳,因而较之南方版本显得高亢激越一些;且河北版《茉莉花》使用七声调式,也比南方版的五声调式更富于变化性,但在柔和性上却有所不及。通过对不同版本《茉莉花》的赏析,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可引导其关注音乐背后的文化现象: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正是因不同地区人们群体个性的差异造成的,即不同的民俗风情造就了不同的《茉莉花》歌曲。对歌曲的欣赏,同时也是对不同区域文化的感性体认。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难免要和不同地区的从业者建立工作联系,那么这种“练达人情”的音乐文化修养,则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完全可以立足于对音乐文化的解读,来设计传统音乐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审美熏陶的同时,获得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职业能力等各项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汪协如.缀白裘[M].中华书局,1930.

[3]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39.

[4]汪协如.缀白裘.中华书局,1930.48.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研究;项目编号:1250262。

猜你喜欢
花鼓素质教育院校
小花鼓
淮岸花鼓情
幸福花鼓
心声歌刊(2018年5期)2018-12-10 01:44:02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花鼓桥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1:04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