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尹志荣 尹华川 耿明顺
摘 要:技术创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而我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文章在研究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针对国内技术创新机制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机制总体框架,并提出对应的推进策略,对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发动机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0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成为提升国家与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综观世界,技术创新绝大部分是由企业完成或推动的。
而我国缺乏技术创新,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很多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构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科研机构、高校等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的结合较少,难以实现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因此,研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创新机制,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及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技术创新内涵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研究
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思想新概念的产生、研发、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化等一系列活动,其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应用创新和技术进步共同演进的产物。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工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
技术创新机制是指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规律。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目的是使技术创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包含的创新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方式,以及创新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1.2 技术创新机制和体系建设在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在国外,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公司和机构都在全球开发利用科技创新资源,联合科研机构,组成创新联盟,构筑技术创新产业链,来巩固其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则利用其某一领域独特的创新技术,借助社会的扶持,激烈竞争,迅速发展。各类企业同时也形成了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技术创新联盟。
在国内,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国家经济和科技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些学者从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对技术创新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尚处于发展的初中级阶段,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成为全球意义上的产业链集成者和关键技术的发明提供者。科研机构、高校等的技术创新却大多没有转化为应用,缺乏对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
1.3 我国技术创新机制和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
①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缺乏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包括:完善的专利和成果的技术保护政策;高新技术园区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对创新企业给予优惠税收和资金支持的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贷款的优惠金融政策;科研机构、高校等技术创新扶持与奖励政策等。
②缺乏技术创新的扶持机制。目前作为我国技术创新投资资金主力的银行贷款往往首先考虑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的还款能力,对于有长远价值的高技术高风险创新项目却不愿意进行风险投资。缺乏技术创新的扶持机制的问题凸显。
③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我国的企业长期模仿创新或者直接买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短平快”赚取快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意识。其次,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④科研机构、高校技术创新缺乏与市场的结合点。科研机构、高校等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多数闲置,转化为市场应用的有限。企业缺乏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⑤缺乏有效的人才机制。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我国现阶段存在以下问题:教育中缺乏对创新能力培养;人才流动率低,人才匮乏和人才积压浪费同时存在;企业对科研技术人才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体制,科技人员没有技术创新的紧迫感和动力。
2 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机制研究
2.1 创新机制建设的总体框架分析
我国应该形成新型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总体框架见图1所示: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多方共赢的技术创新利益机制。
2.2 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机制研究
①技术创新决策机制——指挥。决策机制是企业能否获得正确创新决策的关键。当今企业技术创新应采用联合决策。主要有两种联合决策机制:其一,对话决策:决策成员间采取对话协调方式相互沟通形成一致性决策。其二,折衷决策:决策成员间按一定标准形成权重,平衡折衷形成决策。此外,尽量引入外部人员和机构进入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过程。
②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驱动器。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推动为核心与重点。以危机感与组织激励作为企业的内部动力,形成内外结合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③技术创新人才机制——核心。人才是所有技术创新的核心。应该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机制,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应用相结合。
④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整合转化。实现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即企业、高校、科研院依托各自所拥有的优势资源,实现各种创新要素优化组合,产出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市场应用。该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包括契约合作模式、创新基金合作模式、基地合作模式、项目合作小组等模式。
⑤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励。技术创新的激励包括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对企业的激励、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激励。激励的方式主要有利益激励、权力激励、荣誉激励、政策激励等。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
⑥技术创新文化机制——自我调节。企业创建全员参与,积极上进的技术创新氛围和集体智慧、共同努力的技术创新机制;社会上形成开拓进取,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⑦技术创新政策法规机制——保障。技术创新的法规机制是从法律上、制度上来保证和扶持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政策机制包括由技术创新相关政策的制订、实施,和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机构的建立与运行。
技术创新相关政策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扶持和运行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
3 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推进策略研究
3.1 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组织模式研究
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是指围绕企业和市场应用,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对技术创新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中间试验、批量试验、生产装配和经营销售等)的权限、责任和利益划分及其联系的总和。可以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组织模式划分为领导层、组织层、技术支持层和实施层等组织层次。
①领导层的构成及运行模式。领导层中企业决策层处于核心地位,政府发挥着重要辅助作用。领导层要理顺企业、政府和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明确企业的创新方向,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为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之路做出战略决策。
②组织层的构成和运行模式。企业的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构成组织层,其作用是根据领导层的战略决策来协调创新体系中各个部分的关系,提高其合作的效率,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引进等方式保证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③技术支持层的构成及运行模式。技术层的构成主要有企业的技术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层负责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使创新成果转为生产力。
④实施层的构成及运行模式。实施层过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合作等,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水平。
3.2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的建议
政府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外,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更应该有金融税收方面的照顾。
另外政府可以提供适当放松的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能力强,项目前景远大的行业和公司降低贷款的门槛,提供免息或者低息贷款。另外通过提供创新企业项目基金贷款、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补贴贷款利息和财政资金的无偿资助以及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
此外,专利保护和应用方面也应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企业专利的保护法律规定。
3.3 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撑体系分析和建议
针对技术创新流程和环节, 在技术创新初始投入、后续投资、技术人员报酬支付、创新成果转让等方面完善税收激励措施,试行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建立财政引导种子基金,继续技术创新项目贷款贴息等财政性激励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银行科技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第二,政府扶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第三,鼓励本地创新企业到长期资本市场融资。
3.4 创新人才策略研究
①创新人才引进。刚柔并蓄,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针对急需优秀人才,制定灵活的、操作性强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人才引进的激励制度,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三种模式:“导师制”:师生双方 “一对一”指导,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项目制”:把人放到项目中学习和磨练,加快人才培养进程;“创意制”:重在前沿探索,围绕人才本身的有价值的创意,逐步深入,终有突破。
③创新人才稳定和应用。尊重知识,关爱人才;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激励创新人才。
3.5 技术创新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体系研究
加强技术创新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下列五种。积极进行技术贸易,引进具有价值的高新技术;积极参加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进行创新研究;加强人员互访与交流;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美).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赵愚.技术创新与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1,(1).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金碚,谢晓霞.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创业与创新机制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1,(1).
[5] 赵明剑,司春林.通过突破性技术创新实现我国企业技术跨越[J].科学管理研究,2003,(3).
[6] 罗炜.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 李平,刘志勇.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2001,(6).
[8] 翁君奕.创新激励[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