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歆
[摘 要]教师要通过在音乐课中开展欣赏、歌唱、创编、器乐演奏等几种活动,探究音乐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集体观念。
[关键词]合作学习 ;学生;合作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不过笔者发现在音乐课堂上,有不少学生在合唱的时候,只管自己唱,根本想不到要如何与他人配合;齐唱的时候,有的学生只管自己的声音唱得响亮,有的学生因为胆小只发出嗡嗡声滥竽充数,谁都没想到如何与其他同学协调。在课堂上,有时笔者会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但最后出来的效果往往是变成一两个好的学生的表演。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学校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上,笔者首先是让学生自主报名、练习,再进行选拔,但往往几十个节目选报上来,葫芦丝、古筝、钢琴、唱歌等独奏、独唱形式居多,很少有团体节目,现在学生团队合作意识非常薄弱。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如此缺乏合作意识呢?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的根源,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很大的关系。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学龄阶段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每个学生都是唯我独尊,不知道怎样与他人交往、合作。国家进行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讲到音乐课程有社会交往的价值: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落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在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训练中也能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围绕音乐欣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以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形式,参与到音乐表演中去,在表演中让学生体会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上《京剧的脸谱》一课时,学生先通过京剧几个经典唱段的欣赏,了解京剧中的几个代表性的行当,在介绍和欣赏完行当与唱腔之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性格,区分京剧表演中不同的脸谱,有忠勇的红脸、正直的黑脸、阴险的白脸、刚强的蓝脸等。接下来就到了学生合作的环节了,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都发了几张黑白的脸谱,让小组成员合作涂色,画出不同的人物脸谱。然后教师播放京剧片段,让每组学生商量后抢答,并戴着自己画的、表现片段中人物的脸谱出来,模仿京剧中的“念”说一句对白。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互相配合,积极参与,完全没有了以前“闻戏色变”的情况,兴致勃勃地体会了演戏的乐趣,相比以前纯理论加欣赏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这节欣赏课学生感受美、享受美,提高了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和自豪感,课堂气氛和效果都非常好。
二、 在演唱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演唱是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唱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音乐课的歌唱教学是一种集体的声乐教学形式,它能把每个人声音的个性统一到共性之中。不管是齐唱、合唱,都需要积极合作,不会合作,就不能很好地表现整个艺术作品。在演唱中笔者要求学生不要强调自己唱的声音,而是多用耳朵去听别人的声音,并培养自觉判断的能力:1.个人演唱是否干扰了整体。2.个人演唱是否衬托了整体。即个人演唱的方式与情绪是否与音乐整体相符合,尽量做到声音的统一。例如,在教唱《美丽的村庄》这首歌曲时,中间有一段二声部全是用“啦啦啦”来演唱的,这个字很容易使学生放开声音大声喊,一开始学生在唱的时候就像互相比赛一样,生怕另一个声部盖过了自己的声音,完全没有合唱的效果。笔者让学生全部改用轻声演唱,声音弱到完全能清楚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旋律,弱唱几遍之后,学生们不仅仅对自己声部的旋律更熟练了,对另一个声部的旋律也很熟悉了,声音逐渐融合到一起。通过音乐课堂的演唱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相互尊重、团结协助的团队精神。
三、在音乐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方式,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1.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2.创造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领域,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3.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要把音乐创作教学融在经常性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顺带地学习音乐创作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的创造性和合作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体会到相互间的配合是成败的关键,从而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例如,上《流动的音符》一课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给每组指定几个音符,让他们自由创编一段旋律。没有理论依据,学生们当然是随心所欲,创作出来的旋律毫无章法而言。于是,笔者让每组派代表出来把本组创作的旋律唱给大家听,每唱一次同学们都要捧腹大笑一次,因为实在太不通顺,根本没法唱下去。然后通过几首民歌,给学生讲解了主音、乐句、乐曲的结构,让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要领,并介绍了同头换尾等几个简单的创作手法,接着再让每组去进行自由创编。这次大家心中有底了,讨论得非常激烈,每组创作出来的旋律都很通顺,很多小组都是所有成员一起走上讲台,大声、自信地唱出自编的旋律,台下掌声不断。这节课,学生们真实体验了合作的失败和成功,感受到群体合作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合作的意识,同时明白成功来自于大家的协调和有利的合作,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器乐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自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将器乐教学确定为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以来,器乐教学就正式登上了音乐教学的舞台。学校器乐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综合能力为目的,其主要教学形式为合奏教学。器乐合奏教学在培养学生多方面合作意识,促进其合作能力的形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器乐合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要手脑并用,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思想高度集中,保证有很好的纪律与组织,才能进行合奏。而且彼此双方要互相合作,在速度、节奏、音准等方面都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合奏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合奏效果,学生的自我意识会消减而会更加关注整个团队。例如,笔者学校进课堂的乐器是葫芦丝,每次上课,笔者都会按学生器乐演奏的能力分四人合作小组,每个组都有能力强、中、弱三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吹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自己组里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吹奏有困难的同学。考核时,小组成员一起考核,教师根据整组的演奏情况打分,合作小组成员的成绩都一样。为了提高整组的成绩,能力强的队员势必要帮助自己组里能力弱的学生,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让学生有承担和责任感。这样的合作教学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与完善的性格,有着很大的作用。每学一首新曲,笔者还会进行全班的大合奏,让学生感受到合奏当中艺术的美、和谐的美,感受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生通过葫芦丝课,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
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演唱、音乐创编活动、器乐演奏等音乐学习中,合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音乐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它不仅可以发扬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使音乐真正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责任编辑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