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

2013-04-29 00:44:03卢章洪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法问题

卢章洪

[摘 要]问题教学是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探究与合作精神,提升数学素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求知欲望的激发,往往是从问题开始,一个富有新意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一个具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往往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反馈学生信息。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培养探究与合作精神,提升数学素养。

一、高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欲望为主要目的,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认知水平,把要传授的知识、方法等信息精心组织成一些“问题链”,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二)诱发性原则

诱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兴趣需要、适应求知欲望的主动过程。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望都是在精神需要和实际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三)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度、提出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换句话说,学生认知发展的现有水平,是进行“问题教学法”教学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这个依据或超越了学生发展水平,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适应性原则,就是要使问题的广度与难度、解决的方案与学生认知水平协调统一起来, 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利用人们熟悉的的例子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如此做法,为什么能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呢?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我们能不能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熟悉背景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2)运用认知冲突,设置问题。

(3)延伸拓展习题,设置问题

习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若就题论题,学生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若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然后再改变已知条件或结论,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再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在选修2-1中有这样一题:在椭圆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引申1: 椭圆的焦点为Fl、F2,点P为其上动点,当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引申2:若在椭圆 上存在一点P,使得,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引申3:已知椭圆 ,F1、F2是两个焦点,对于给定的角,探求在椭圆上存在点P,使之满足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感到最困难的是从哪里着手来提问题,所提问题缺乏针对性,所提问题的质量不高。要培养学生的提问的意识,要提高学生的提问技巧和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提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数学的源泉,在问题法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定义、概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定义、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定理是如何证明的?它的逆命题、否命题是否成立?公式、法则能否逆用、变用……如在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若一个函数具备奇偶性,则函数的定义域该具备怎样的条件?你能举出一个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例子吗?若一个函数为奇函数,则一定有f(0)=0吗?

(2)通过问题变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已知条件与要求解决的问题有什么联系?还缺乏什么?能否提出一个与之相类似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或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能否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能否改变已知条件?问题变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变化问题条件、情景、结论、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讲解轴对称这个内容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

原题:已知直线L及同侧两点A、B,试在直线L上选一点C,使点C到点A、B的距离和最小。

(1)根据需要,提出问题。

师:一个穷人想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富人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第三天借给穷人3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前一天多一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需还1元钱,第二天需还2元钱,第三天需还4元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大家思考一下,帮穷人出个主意。

生1:可以借。因为借是1万元、2万元、3万元地借,还是1元钱、2元钱、4元钱地还,当然所借的钱多,所还的钱少。

生2:不可以借。因为虽然1元钱、2元钱、4元钱地还,开始所还的钱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后来所该还的钱数目是挺大的。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问题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我们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判断?

(2)明确问题的本质。

②“错位相减法”适合于哪一类数列的求和?

③还有没有其他推导等比求和公式的方法?

三、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实与度:问题内容切实并有相应的坡度

问题内容首先要做到“实”。所谓“实”,首先是要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实”还应体现在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对教学内容来讲,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真正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仅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来理解题意,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学生会在哪些地方有障碍,有些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是百思不得其解。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按知识点的难易级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

(二)深与广: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若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设置的问题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难度过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那就是无效的问题。学生经过努力,却又毫无结果时,往往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课堂提问深度和广度要适当,提问所含的信息量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因为过分的容易和困难的问题设置都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当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能解决,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时,才会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时与空:提问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提问过多,频率过快。这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一类要么问题过于简单,大家都会,不是真正的问题;另一类只有个别学生能回答,大部分学生人云亦云或还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教师又重新组织新的问题。问题提出后需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回答问题后也应适当地停顿,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回答作出评价,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作出适当反馈和准备下一个问题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2]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

[3]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2.

[4]陈爱謨.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M].开明出版社(北京).2009.3.

责任编辑 余 华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法问题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8:31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4:54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0:33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46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