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电脑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多媒体电脑以其强大的功能,激发了人们的求知热情,并向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迅速成为发展现代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使那让人觉得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生动而形象具体起来,尤其是在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其优越性不言而喻,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使教学锦上添花;运用不当,则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弄巧成拙,事与愿违。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多媒体课件要如何设计与使用才能与学生思维同步,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这方面的研究与看法。
一、课件设计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实现和一些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制作出来,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或为了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制作出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知识、技能等目标要求,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
课件展示是具有教育示范性的,应做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课件所传授的知识不能有丝毫差错,课件中阐释的概念、法则、传授的技能必须准确无误。教师如果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角》一课中,某位数学老师出示这样一个课件——画角。(如下图):
分析:课件在这里出现的科学性错误有:(1)没有先标出角的顶点;(2)角的两条边所画方向不正确。什么是角?角的定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虽然这个概念不要求低年级的孩子用语言正式进行归纳,但老师对这个知识是必须清楚的。显而易见,这位数学老师并不清楚角的概念,而且在制作课件前也没有认真研读教材,而是盲目地“为用课件而制作课件”,不仅没有辅助到课堂的教学,反而给学生带来了难以拟补的知识性错误。
还有的教师为图省事,照搬网上下载的课件,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使用,使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要想让一个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上课老师一定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课件制作时必须遵循科学性这一首要原则,这样设计出来的课件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二)教育性原则:展现的内容,要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影音资料,通过真实的画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思维的触角,使他们能更好地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如果能遵循好教育性原则,那么复杂的问题将得到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将得到形象化。
案例说明:
1.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部分片段:新课练习环节——强化图形的认知。
师:这四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物——钟面、电视机、音箱、红领巾)在这些物体的表面上,发现了哪些图形?(课件配合学生回答演示:在实物的表面上分别抽象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同时将原实物做淡化处理,使平面图形的图像得到凸显。)
分析:“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特别难用语言对一年级孩子表述清楚。多媒体的教学通过丰富的直观材料,将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中抽离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从而突破认知难点。
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部分片段:新授环节——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课件通过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的制图方法,引出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步骤。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在课件中不是直接在空表上重画,而是设计在原条形统计图上画点,并通过多媒体的淡化处理隐去条形图,最后课件演示 “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便于学生直观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技能通过旧知得到有效迁移。课件最后通过两图同屏对比,使孩子们能直观地观察到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优势,有效地强化了本课重点,也为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作了很好地铺垫。
(三)生活性原则:创设的情景要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件的设计,可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生活素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说明:
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部分片段:开课环节——情景导入。
课件一开课,直接播放大家熟悉的赛跑场面,紧接着定格出示:赛跑前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准备比赛的图片,使孩子们对“比赛是否公平”感到十分好奇。从而引发他们思考在200米、400米赛跑运动中,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为什么不同,相差多少等等数学问题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课件通过应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演示,促进了孩子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2.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部分片段:新知环节——强化训练。
课件通过演示电视广告倒计时、神州5号发射升空、日常生活中微波炉加热食品等等生活情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刻感受“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作用”,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秒这一时间单位的认知,使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
课件通过贯彻“生活性”原则,从而改变易陷入沉闷、低迷状态的数学教学,避免了耗时低效局面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技术性原则:操作界面友好、简要明了,方便教师灵活处理教学环节,交互性强
课件的运行要易于移植和通用,即可以在一般的计算机上使用。课件配的功能键要符合大众习惯,操作键要明确专一,人机交互时的误操作或非界定操作,要有明确的错误提示。课件中各知识环节之间的链接要灵活,提倡选用“按钮”和“热字”的形式作为控制链的出入口,并设定可以随时结束退出。程序的结构要尽可能简洁,准确。
案例说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课件部分显示。如下图:
(图1) (图2) (图3)
(图1)是课件设计的主菜单,交互性强,链接灵活,可以自由选择“导入”“认识秒针”“1秒几秒”“1分钟”、“巩固练习”以及“名言”等选项进行授课,并设计有“退出”按键可以随时结束运行,便于随时返回,非常方便老师课堂教学的操作。(图2)和(图3)分别是认识“1秒几秒”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课件设计操作界面友好、简要明了,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加工,使得图像既生动形象、实用,又美观大方、赏心悦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件内容的哲理美和形式的奇异美。
二、课件的使用要求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和核心地位,这样,才能协调好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如果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放弃自己的教学艺术,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教师无疑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附属”,成为工具的奴隶,师生情感就难以进行交流。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课件导入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得到看、听、算、想等多种感官刺激,就可以将老师的教学、学生的活动与多媒体课件紧密相连,使教学不再依靠一台毫无生气机器在单纯地走程序,而是自然地与师生的活动融合在一起。
(二)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注重教学的效果
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综合考虑好如何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功能,灵活地调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强化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而独立进行。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们应恰当地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准确地把握使用多媒体的良好时机,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说明: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部分片段:探究环节——自主整理图形面积公式。
说明: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将学生脑中各个图形相关的面积知识逐步地联系起来。然后,由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静、动、画等形式将知识网络图的整理过程逐一呈现,使学生很自然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本课复习难点。此处的课堂教学,并非一味凭借多媒体课件,而是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课件动态呈现的知识网络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顺利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便能发挥它表现力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的能力,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数学老师,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严格遵守课件设计的原则,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使数学教学永远焕发青春的光彩,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