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后进生自由作文教学初探

2013-04-29 07:32黄松涛
教育界·上旬 2013年7期

黄松涛

【摘 要】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作文的要求是:“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我对这句话的简单理解是:让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高中后进生作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放开学生自由创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略谈体会。

【关键词】命题与自由 课堂与课外 相互对话

高中生正处于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一个趋于成熟的时期。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成年人”,因此,他们不愿受管束,心理向往自由。高中后进生大多数由于在初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更“自由”,这种“自由”当然会反映到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堂上来,这些学生在作文时常徘徊在“写与不写”“写多或写少”“写这种文体与选择别的文体”之间。语文老师应该直面现实,包容并尊重这些学生,切忌用框框条条的写作理论去限制他们的思维,而应因势利导,实施“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相结合、课堂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实现学生作文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的目标,从而提高中后进生的作文水平。

一、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

现实中我们语文老师都习惯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也不例外。我们都认为这样的做法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我们都知道后进学生写作最痛苦的是“无米之炊”,最纠结的是有故事无情节,最棘手的是想好了无法表达。这些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是生活积累贫乏苍白。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后进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也都是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的。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如高一开学的第一次作文,就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父母,介绍自己的家族。高二第一学期有两个单元的诗歌,一开始学习,我就布置每人写一首诗、写一篇评论。

欧洲杯、世界杯足球赛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就以足球为话题作文。即使有时候是命题作文,我总要给学生不止一个题目,对作文的要求也不是规定必须写多少字,写什么内容。对学生作文完成的时间也是比较自由宽松的,只规定一个大概时间。我不想由于时间的限定使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完整,只是匆匆完成一个作业而已。我一直认为学生作文是其在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在教师严格标准下的“当代八股”。既然学生作文是其创作的艺术品,那么就必然允许他的作品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在实践中,我感到自由作文受后进学生的欢迎,从教的角度看,得到的反馈信息量更大,发现的问题也更多更真实。

二、课堂作文与课外作文

我们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只是提出一些要求而已。可我更重视课外作文。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视为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写出佳作。何况普通高中后进生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的自由训练。

课外作文的训练让我煞费苦心: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给予关注。因为情感体验的贫乏与迟钝使学生面对感人的场面或者感动人物,也会无动于衷,冷漠甚至冷酷。我们首先有必要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想方设法去烘热他们的心,使他们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信心和兴趣。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往往比课内作文内容更充实,质量也相对好。

三、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

课内与课外,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广泛的对话,包括师生、生生的对话。实践证明,只有对话交流,师生间形成的民主氛围才是强烈的、宽容的,这样最能激发这些后进学生的写作热情。基于这样的一些基本想法,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

教师作为指导者、引领者,自然又是第一读者,的确要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如果满足于教师的一锤定音,陶醉于教师自我的品头论足,这对学生不公平,也是不道德的。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我既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包括“评”和“改”两个程序,这有利于他们自我发现和自我修正能力的强化。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包括称赞和批评两个方面的内容。称赞要具体,要说得出好在哪里;批评要中肯,还要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的相互对话既可用于课堂作文,也可用于课外的自由创作作文。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内外具体地体现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我自己都觉得效果不错。

由于笔者资历尚浅,理论与经验都不甚丰富,充其量不过半瓶醋罢了,本着学习的心态,敬请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杜 玲. 浅谈“个性化”作文教学. 2012(02):84.

[3]叶映峰. 主体参与式作文教学范说. 中学语文教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