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华
一、教材概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之《中国小说欣赏》中共选录了八部中国古代小说的片段,《情真意切释猜嫌》是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专题中的一篇范文,它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选文设置了“薛宝钗探病林黛玉”这一特定情景,将两个性格迥异、身世背景完全不同的主要人物置于隔阂矛盾之中,通过细腻生动、传神贴切的人物对话,使她们彼此沟通,冰释前嫌,消除嫌隙,最终“互剖金兰语”。选文传递出的那种如何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情感与方法,正是当下中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它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理念,当然也应当是教师解读教材的一个角度。同时,我们高二年级作为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选修教材的初始使用者,当初备课组的老师们在制定《兰州一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基本方案》时,一方面考虑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即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另一方面,本着“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的原则,在选修课的第二个学段里,将“小说与戏剧”系列中的《中国小说欣赏》作为必选教材,力图体现选修课模块的集中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学情分析
《红楼梦》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的文学巨著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学习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三之第一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后,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小说中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及贾府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同时还了解了前五回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然而,在目前这种淡化图书、弱化名著、网络替代了书本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对《红楼梦》的熟悉也仅限于这些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顶多通过电视连续剧了解到一些故事情节罢了,真正阅读了原著的学生并不多,更遑论研读文本了。同时,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鸿篇巨制,单是人物关系就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而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更是如同乱麻一般,难以理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如何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进入“悦”读名著的境界,如何真正认识到我们国家的这些传统经典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蕴,并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将是教师在备教时首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当然,如何阅读鉴赏小说,学生还需要教师正确、准确的方法引导。
三、文本定位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不同于大学本科的教法,它没有太多的教学时数对文本作纵深的研读,也不是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外对一部著作作兴趣式的探究,它只是与必修课同等重要同时也具有同等分量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授《情真意切释猜嫌》时,首先要体现小说课的特点。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的、多角度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那么,品读语言、把握脉络、感受形象、领悟主旨便是教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除此,还应关注到《考试大纲》“选考”部分的相关内容,即“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其要求是“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与我对教材的定位及教学思路的设计是吻合的。
四、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意,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2.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筛选信息: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2.细节品析: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熟读文本,疏通文意,进入文境。
【第二课时】
(一)贯穿情节,进入新课。
(二)研读文本,探究问题。
1.文章发展的脉络是什么?
2.这段选文中林黛玉的处境和心境是怎样的?
3.为什么黛玉在经过与宝钗的一段对话交谈后,情感上产生了从“厌烦“到”诚邀”的变化?
4.在黛玉与宝钗的每一次对话中,她们的情态有何变化?
5.黛玉最长的一段话体现了哪几层含意?
6.在这段文章中宝钗和黛玉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课堂延伸,把握形象
寻找你身边最熟悉的人,设定情境,写出对话。
(四)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红楼梦》的相关回目:第3、4、5、8、19、22、32、40、42、45回。
(五)推荐书目
《蒋勋说〈红楼梦〉》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反思
(一)教师导引,进入情境化教学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授这篇选文时,更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情境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引领学生一步步进入文本深处,悦读其中。在讲本文之前,我先将原著的相关回目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同时将相关情节口述出来,这既让学生了解了选文之前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也调动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一举两得。
(二)品味经典,感受个性化语言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批评学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更谈不上自己的语言风格,而《情真意切释猜嫌》一文尽管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人物语言非常有个性,其语言风格与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的关系非常贴合:宝钗前去黛玉处探病,她们一共对话七次,一番交谈,几度交心,黛玉的语言没有了其他地方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尖酸刻薄,而更多的是那种坦诚自责、温情脉脉的倾诉内心;宝钗在这里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圆滑、城府、虚假,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细心真挚、姐姐般的关心话语。正是由于她们二人的这种情真意切的语言才使得双方各自敞开心扉,冰释前嫌。至此,人物形象也愈发饱满立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