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琼
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师:走进宋词,我们一定会回忆起一位曾经“误入藕花深处”的女子,她那等在季节里憔悴的容颜,那在秋雨黄昏下沉重的叹息,矗立在风雨飘摇的宋朝,她站成了一座凄美绝伦的雕像,同学们,她是谁?
生:李清照
师:对,她就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呢?
生:她号易安居士,是我国著名的婉约词人。
生:她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她生活在北宋末年,经历过国破家亡的痛苦,写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诗句。
师:很好,还有没有同学可以作补充?
生:她的词情感细腻,语言优美,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生:她前期的词多描写少女的欢乐,丈夫死后,词作多抒发孤独愁苦的感情。
师:非常不错,把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综合起来,就很完整了。刚才有同学说了,李清照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那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清照,再次在她的文字世界里品味她的婉约人生。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20页,我们本节课一同赏析这首《一剪梅》。
(教师在投影上展示《一剪梅》全词)
二、指导朗诵,体会基调
师:在早自习上,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这首词,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这首词。
(生朗诵)
师:大家觉得,刚刚这位同学朗诵得好不好?
生:好!
师:嗯,是很不错,但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完美?
生:我觉得她读得欢快了一点,应该有那么一点失落,惆怅。
师:嗯!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家赞同吗?
(生点头。)
师:那么,刚才大家认为罗美玲同学朗诵时的感情把握不准确,这就是说,对于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大家还没有完全把握,这首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呢?想象一下词人在吟咏这首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神态,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伤感的,因为文中有“愁”字,还有一些衰败的景物描写。
生:我认为诗人应该是双眉紧锁,愁容满面的,因为她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在刚才大家理解的基础上,哪位同学能再朗诵一遍?
(生朗诵)
师:大家说说,刚才的朗诵是不是情感上的把握好了很多了。
(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首词会让你们觉得诗人是伤感的而不是欢快的呢?
生:因为词人写了残荷,雁字,飘花,流水,这些景物都给人萧瑟之感。
生:应为诗歌中有“独上兰舟”,还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样的句子,表现出了作者的心境。
师:同学们的见解很有道理,大家看一看,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语?
生:秋季,词的第一句中有“秋”字。
生:应该是初秋,因为荷花刚刚凋谢,竹席都还没撤去。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认为是秋天,第二位同学还精确到了初秋,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大家仔细看,第一句中的“秋”字该做何理解?
生:凉意。
师:对,刚才这位同学可能没注意课后的注释,此处“秋”不是指秋天,而是指凉意。“残”,是残留的意思,“花自飘零”中的“花”是指荷花,这是典型的秋景;“轻解罗裳”是为了换上秋装,所以,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这首词写的时令是秋天。
词中还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请问这一句是写的秋景吗?
生:是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这是写词人在盼着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所以是想象中的景。
师:对,这是词人虚写的景致,所以不能成为证据。
师: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投影这一句话)结合这一背景,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本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写作者出去泛舟,勾起了她的相思之情。
生:应该还有因相思而勾起的愁绪。
师:嗯,在一个初秋的午后,“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出去泛舟,在这之中的所见所感,孤独、愁闷之情。
师:那么,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生:直接抒情,比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抒情的方式?
生:有,诗人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她选取了初秋的景致,这本来就给人凄清、萧瑟之感。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诗人不仅直抒胸臆,而且还借用景物营造气氛,从而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三、赏析词句,体会情感
师:下面,我们就在刚才对词的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来鉴赏诗句。
师:《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生:词人描绘出了一幅典型的初秋的画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换上秋装,独自登舟,写出了作者形单影只的情形,表达了词人孤寂的情感。
生:词人调动了自己的触觉和嗅觉,对景物的刻画真实可感。
师:很好,“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师:“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生:没有,因为接下来她又盼着丈夫的书信托鸿雁传来。
生: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师:看来,这位同学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还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师:词人接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生: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师: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
生:是词人的相思之情。
师:对,作者为什么要写月满西楼呢?这是因为西楼通常和月亮有关系。在西楼上看到残月,寄托愁绪哀思。
(在投影上展示古代建筑布局的画面)
西楼应该是建在主体建筑西边而楼梯向东的小楼。在古代文学中,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西边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古人不是写过“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师: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该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词人是用凄清之景来烘托伤感之情。
生:我觉得词人有起兴的味道,就如同《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殒”一样。是写自己的年华逝去。
师:这位同学能够将我们学过的内容进行联系和整合,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这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四、紧扣文本,横向延展
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我起名为“反观法”,就是写自己的情感不从自己写起,而从对方写起,这样更能突出情感的深厚。
生:我起名为“推己及人”法,这样写能突出这种情感同时存在于二者心里。
师:(笑)同学们都起好名儿了,不错,大家想想,我们有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诗句。
生:有,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师:其实还有一些诗句,比如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舒亶《虞美人》中的“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杜甫的《月夜》中也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些都是为了写自己的思念,却不明说,而是从对方写起,推想对方此刻在如何思念我。
(投影刚才所说的三组句子,因为这是课本上未出现过的,对于他们而言是生僻的。)
师: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句子在写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生:将抽象的情感化为了具体的神态。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使描写更加的形象。
师:对,作者将挥之不去的相思通过动作神态描绘了出来,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那么我们学过类似的句子吗?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还有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不错,同学们能够把学过的内容进行联系和归纳,其实,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运用得很广泛的,比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句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秋浦歌》里边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句子,用具体的可感的事物来描绘抽象的“愁绪”,使得对情感的描述更加具体而生动,更能够带给人直观的感受。
(投影刚才提到的三组诗句)
五、推及考点,课内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走进了作者的词中,分析体会了作者细腻温婉的内心情感,而这些情感,是通过作者直接或间接的抒发而传达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常考的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两种抒情方式。
(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六、比较阅读,审美拓展
播放用flash动画制作的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从而体会婉约词的情感特点。
七、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舟”是李清照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那么,请同学们去归纳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词作中,“泛舟”这一动作分别代表着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如梦令》中的“兴尽晚回舟”,《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武陵春》中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