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性地学习文言文

2013-04-29 01:09:06薛丽珊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情趣感性语感

薛丽珊

摘 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让学生能透过古文字去理解古文学。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感性地学习文言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去阅读理解文言课文,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键词:感性;语感;情趣;审美愉悦;个性化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汉语语感,让学生能透过古文字去理解古文学,了解我们祖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大部分教师文言文教学往往拘泥于句读,使教学成为古汉语识字、识词、识句课,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学意蕴和文化内涵,牺牲了文言文的文学美和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学生听得兴趣索然,失去了文言文的审美快感。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有两个,一是积累古汉语知识,培养古文语感,即“言”目标;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感受古文化韵味,也就是“文”目标。二者本是一体,不可偏废。现中学阶段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字字珠玑,篇篇经典,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感性地学习文言文,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如何让学生感性地学习文言文呢?我认为,平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结合语境识词悟义

积累文言词语,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是学生很头疼、很枯燥的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字源分析,比较联系等方法来理解重点字词,不仅有效解决了字词疏通与积累的问题,而且让学生触摸到汉字的灵魂,深深地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如,《爱莲说》一课“香远益清”中的“益”字,可联系现代汉语中的词“多多益善”“精益求精”等来掌握“更加”之意,“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字,可联系“寡廉鲜耻”“鲜为人知”等词来掌握“少”之意。

有时候一个汉字的文化解释还能对文本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文章的解读纲举目张。比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痴”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不慧也”,从字形来看,“疒”形“吃”声,可以理解为人在认知方面有问题。张岱虽然不是“不慧”之人,也不是在认知方面有问题的人,为何舟子说相公“痴”,而且“更有痴似相公者”?原来这里的“痴”是与“俗”相对而言的,“俗”又是不可能在大雪三日之后天寒地冻之时去往湖心亭看雪的,由此看来此“痴”非真“痴”,实乃雅绝,实乃清高独傲,实乃依恋故国,心无所依。

让汉字汉语带着音、形、意的印象与意味,融进学生脑海中,使文言字词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情趣,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感性体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能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悟义的语感,引导学生随文悟字、因文悟字的学习意识。

二、将诵读融入理解课文中

诵读文章,直至背诵,是形成学生文言语感、积淀文言素养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从词句表意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的“读”成为一种自然的内心的表达。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朗读邹忌与徐公比美的部分。我让学生从语气和情感上揣摩妻、妾、客,因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作出很到位的评价:三人语气和情感是不同的,妻偏爱自己的丈夫,跟丈夫情谊深厚,所以“君美甚”应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妾在家里的地位低下,她对丈夫是敬畏的、害怕的,所以语气是“畏”,害怕的意思,读的时候应该是怯怯的。客有所求,所以应该是平淡、应酬的语气,没有真情实感,有点假假的。

“读课文”“理解课文”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学习过程,通过“读课文”促进“理解课文”,又因“理解课文”从而使“读课文”有更好的表现。将“读”融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更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规律。

三、在想象中达到审美愉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言文亦如此,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作品中有大量留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放飞学生的想象,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生冷的文字、别扭的句式,而是鲜活、生动的画面、人物;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在教《夸父逐日》与《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考虑到作品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七年级学生仍处于爱幻想的年龄,于是我就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任选一篇进行扩写,比比谁的故事更生动、有趣。学生一听,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他们兴奋地讨论着,不时有新的创意出现,经过他们精心的构思、写作,交上来的作品不能不令人佩服学生的创造力。无论哪一种设想,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抒写的是他们自己对古老神话故事的演绎。

通过联想、想象,还可以帮学生架起一座连接生活和经典的桥梁,引导他们伸展汲取精神清泉的根须,获得精神上的净化和升华。读《三峡》《与朱元思书》《满井游记》等写景名篇,展开联想、想象,精练传神的文句就会在学生脑海中变换成一幅幅风景怡人的画卷,有山有水,有声有色,让人流连忘返。读《送东阳马生序》,想象着宋濂在风雪中艰难的跋涉,在如豆的灯光下苦读,心中就会增添勤奋执著的勇气……

让学生感性地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简洁、典雅、丰富、美丽的文言文产生具体感性的认识,轻松愉悦地徜徉在经典文化中,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不是冰冷抽象的文字符号,而

是永恒温暖我们的一种智慧力量,从而在悠久醇厚的传统文化熏染下智慧的成长。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文献中学)

猜你喜欢
情趣感性语感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夏虫情趣
人大建设(2019年7期)2019-10-08 09:03:56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读写算(中)(2015年11期)2015-11-07 07:24:48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3
四格情趣
上海故事(2014年8期)2014-08-11 16: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