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到底谁“配合”谁?

2013-04-29 00:44郑广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7期
关键词:配合新课程师生

郑广杰

从教二十余载,笔者听过的课难以计数。当一堂好课结束后,总会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赞叹:“这节课讲得真精彩,这个班的学生配合得真不错……”一旦遇到课上得沉闷、不如意时,上课教师又会牢骚满天:“唉,这班学生今天怎么了,一点都不配合我……”老师们在评课时,也总爱提到“学生配合不配合”的问题,好像“学生配合”的情况也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依据。

每每此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尤其听到“配合”这个词时,便会有异样的感受。是呀,课堂上到底谁配合谁?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应该配合学生?

何谓“配合”?《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依据词典上的解释,延伸到课堂上,那“配合”就是师生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教学和学习任务。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们的配合,课堂教学如果缺少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就会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试想,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演说”,讲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激而不发,死气沉沉,的确会陷入“教师有情学生无情”“演员笑观众不笑”的尴尬境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但是,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总希望学生们这样去“配合”老师:学生们上课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答案不偏离教师们预先的教学设计,以便教师按部就班地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按照预定的轨道得到“完美”的展现。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好像相当成功:师生有问有答,气氛活跃,时间分配得当,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然而,静心细想,如果我们的课堂都要求学生们这样去“配合”讲课老师,那课堂教学岂不成了完全按照教师教案上演的“一出戏”?学生们岂不成了某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道具”?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已经没有了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已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究其原因,这是某些老师对“学生配合”的一种狭隘、片面的理解,是某些教师对“学生配合”本意的歪曲。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生成的过程,而绝对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机械地完成课堂教学预设的任务的过程。对于“谁配合谁”的问题,我们要做辩证的思考:

首先,课堂教学需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下的“学生配合”。诚然,“学生配合”确实是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我们课堂上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学生配合”。说白了,“学生配合”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前提条件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课堂上,当我们看到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或朗读文本,或吟诵教材,或背诵佳作时;当我们看到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或质疑问难,或揣摩推敲时;当我们看到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方法和点拨,或圈圈点点,或勾勾画画时,这就是真正的“学生配合”!这时的“学生配合”是民主的、科学的、个性化的,是本色的、非彩排式的、非表演式的,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和要求的理想的“学生配合”。

其次,课堂教学更需要新课程下理念指导下的“老师配合”。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但多年的教学习惯,使部分教师始终站在教的角度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煞费苦心,而很少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学案,殊不知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如果我们心中时刻想着学生,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而不是去展示自己的所谓“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一些所谓的“不配合”时,我们可能就会从容应变,而不至于固执己见,只留下设计的空壳,舍弃教育的精髓。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配合学生,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要具有强烈服务意识。二是要努力卸下自己高高在上、指挥一切的习惯定势,以平等的身份真正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看学生,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三是备课和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使学生真正在我们的服务下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中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配合新课程师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术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探索高校党组织间关系开创党建工作创新之路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麻辣师生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