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但是,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一条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一般情况下,学生作文都是教师命题,要受字数、格式、结构等条条框框限制,没了灵气,没了自信,缺少了更多的写作激情。同时,小学生的生活又相对单纯,这样,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一)走进自然学习写作
在教学写景的作文时,我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广场、公园或田野,有组织有重点地让他们亲自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边看边说,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组推选其中一人当导游,向大家介绍眼前的景物,互相补充。这样既可加深对所观察景物的印象,又可给大家一个身临其境、全面观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二)深入社会集累素材
教师可每月安排活动主题。例如:在三月份让学生走进社会,寻找雷锋的影子;五月份寻找劳动小标兵;六月寻找快乐的童年;十月享受国庆的欢乐等等。然后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日积月累,不断积累写作材料。
(三)依据教材开展实践
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给学生安排专题训练,教师可结合单元课文指导实践。如“环境保护”在各册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第五册第二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同学们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同学们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和感悟,我们抓住时机,根据教材要求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围绕专题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最后将学生各自感受进行整理归纳,进行点评,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日积月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更是一种自主实践活动。习作应注重实践,拓宽视野,树立大语文观,让师生共同融入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使学生更多地感受母语文化的巨大吸引力,感受学习生活本身的丰富内涵。
(一)在“读”中提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达到200万字。学生除了读课本外,还须读更多的课外书。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不断积累写作材料,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作文仓库。
(二)在“记”中提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凝练含蓄的成语寓言,千古流芳的诗文词句,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样板,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我在班级掀起“读千古美文,塑美好人格”的活动。每人有一个读书笔记本,鼓励学生每天熟记一个成语,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每周讲一个寓言故事,并提出一定要求。好的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的作文兴趣越来越浓。
(三)在“练”中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靠每学期书本上的几次习作,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的,必须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练笔,每周都写,甚至每天都写,并且作适当指导讲评。这样,教师累了点,对学生提高写作却有很大的帮助。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都要仿写一篇文章,学生写了,我都要认真看,对感受深的或优美的地方画上红线,表示肯定,适当写出鼓励性的评语,并且每天拿到班上读,和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同时,课前几分钟还进行口头作文,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说一精彩片断,或用一段话描述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场面等等。通过不断的积累,学生写作的自信力不断增强,写作兴趣得到不断激发,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