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 吕杰
【摘 要】在互联网发展日渐广泛的大环境中,网络舆情对研究生的思想产生了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作为学历“金字塔”上层的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即将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栋梁,因此加强网络舆情下对研究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工作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网络舆情 研究生思想教育 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当代研究生思想特点
随着科技改革的深化,互联网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网络舆情作为新生术语,已被广泛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学界的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信息主要来源方式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微博等。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对于高校大学生,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大量的、多元的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舆情的出现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网络表达既有冷静理性的正向认知,也有盲目从众的反响认知。因此,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研究生作为高校中学历层次最高的代表者,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发展、道德观念都更加成熟,但其社会经验普遍较少、年龄段也处于人生就业、婚姻等选择的重要时期,因此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研究是有理论及现实的意义的。
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宏观政治方面,研究生群体本身具有政治敏感度高、关注国际民生、但主观立场易被改变等特点,使其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一些围绕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包含的刺激性信息,往往会触动研究生敏锐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直接导致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在个人道德方面,研究生受过较长时间高等教育,总体道德水平较好,且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但当代研究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为强烈,集体主义道德观念淡薄,对于网络上报道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往往从自己利益角度进行评判,不能够顾全大局;在人生观方面,大部分研究生对人生的追求是积极向上的、有理想的、愿意付出并且有人生规划的,但受到网络中“炫富”等事件影响,很多研究生的人生观发生了偏移,过于功利与浮躁,对其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活动有着催化剂的作用。
二、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基于对网络舆情对研究生思想的种种影响,不难看出现阶段网络舆情在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它本身所具有虚拟性与真实性、同质化和多元化、公共性与私人性、技术性与生活性、即时性与多变性相结合的特质,要求我们在面对网络舆情对于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影响时,既要看到网络舆情正面的推动作用,亦需要对其在明显或潜在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重视。
(一)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为研究生思想状况带来的机遇
1.网络舆情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主体的自我实现意识
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国际、国内时政大事,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社会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等都会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契合了研究生对自我实现的最高思想追求。
2.网络舆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集体意识和公共精神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集中反映的重要方式,扩大了研究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代表了研究生的各种利益诉求,体现了研究生对国家政策、政府行为、公共事务、社会世情等种种事项的情绪反应和态度意见。研究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社会事务,提升了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增强了集体意识,在该氛围的影响下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素养。
3.网络舆情减少了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
在我国,本科生毕业主要有三大去向选择:就业、求学、出国,到了研究生层次,受到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都只有唯一的选择就是就业,随着毕业人数的连年增加,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是缓解就业压力最主要的环节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快速获取职业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招聘以其快捷、公正、信息透明等特性日益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首选。网络舆情在快速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为研究生提供了交流的话题与平台,当对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探讨时,有利于求职者的身心成长。
(二)网络舆情的副作用为研究生思想状况带来的挑战
1.研究生在网络舆情中对海量信息的自我判断
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研究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政府和学校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而现代网络舆情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多元化与分散化,对于“涉世不深”的研究生如何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网民所关注的不同主题,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抱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中,正确把握自己,形成明确的自我判断提出了挑战。同时,网络中的信息鱼目混珠,有些不法之徒还利用学生思想单纯、活跃的特点,通过网络舆情煽动其参加一些违法活动,这些都对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挑战
从2009年,一系列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名人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后,高校要加强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话题此起彼伏。作为研究生,学术研究是必修功课,在这些网络舆情的影响下,是正确认识、规范学术道德行为,还是得过且过,抱着“反正也查不到我”的心理继续抄袭行为,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道必选题目。
三、网络舆情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建立网络舆情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传动机制
研究生的思想虽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已经形成了一些固有模式。对于死板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即厌烦又有着很强烈的逆反心理。但是,利用新型网络(如建立博客、微博、校园BBS、人人网等)模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情绪与兴趣,因而建立网络舆情与研究生思想教育之间的传动机制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突破的实践领域。
(二)教育者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加强自我参与度
教育者在网络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是教育的领导者,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采用言传身教的模式,能够对其有主导性的控制。但是,网络发达的时代,研究生可以接触的信息源甚至比教育者本身接触的还要多,如果教育者不进行自我学习与知识更新,不去网络了解、关心研究生所关注的舆情,那么这思想教育将失效。因此,教育者必须自我参与到网络舆情当中,在分享切身体验与感受的过程中完成教育的过程。
(三)引导研究生合理利用网络舆情带来的就业资源
网络舆情对职业决策的影响是显著的,特别是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全球性重大事件的发生,负面消息较多时更为明显。就业的话题是研究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收集、分析、整理网络相关信息,尊重研究生自行选择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一定要讲究引导策略、引导艺术和效果,发现积极因素,使网络舆情中关于就业抉择的引导工作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3]夏雅敏.大学生网络表达特征及引导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1-74.
[4]顾习龙.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影响与疏解[J].现代教育科学(高等教育),2012(1):154-157.
[5]訾红,宋玮,张云霞.网络舆情对大学职业选择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