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兵
摘 要:班级管理中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是班主任最应当重视却常常被忽视的要素。班主任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为正式组织和个人的发展、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如果管理不当,他们的消极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力。我们应积极地去研究非正式群体,证实他们的存在和不同的作用,并去亲近他们,正确地引导,使他们回到正式群体中来,从而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危害性。
关键词:班级管理;非正式群体;价值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19-1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过:“非正式集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主要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群体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群体领袖“。他们以其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并对组织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非正式群体是关系班级管理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价值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价值突出地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了群体成员的精神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志趣、情感以及在这些观念形态指导下的行为,不但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而且还希望得到他人的共鸣,以获同情、理解和支持。而在正式群体和组织中,往往没有适当的机会和渠道,表达这些精神生活这就势必将那些不适合在正式公开场合与渠道显露的事情和思想,在非正式群体或场合中渲泄出来。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消除紧张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调适精神生活。
第二,通过非正式群体可以使学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安排课余闲暇。学生通过非正式群体活动,丰富了闲暇消遣,活跃了课余生活,这些对维护身心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提高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源于共同的心理、情感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内部非成文行为规范来调节,所以,正常情形下,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另外,非正式群体中都有群体“领袖”,群体“领袖”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种影响力对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着很大的好处。
二、讲究策略,科学应对
1.抓住关键,“擒贼先擒王”。
在非正式群体中,往往有一个颇具影响力、号召力的“领袖”人物。这个“领袖”人物虽非正式选举产生,但因其具有某方面较突出的才能,故威信高、影响大,他们往往能左右群体成员。这一群体中的学生一般是那些学习成绩差、品行不端正者。他们往往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好打架斗殴。不良习惯由来已久,灰色的心情,破罐破摔是他们的共性。这种类型的团体破坏性最强,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部书记,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擒贼先擒王”,必然会产生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发挥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任何群体的存在都以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前提。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学生约定俗成的,无形的,但成员都能自觉遵守本群体的规范,没有什么强迫性。可是,如果谁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烈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孤立并被抛弃,这就是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非条文性、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非正式群体把群体信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每个成员,使之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一员而且必须以群体的利益为主,应该自觉遵守群体的行为规范,进而化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为每个成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加上群体内部赏罚分明,从而增强了每个人的群体观念和意识。常在学校里看到某个学生可能在班级中甘居落后,而在他所在的朋友圈中却不肯示弱,道理就在这里。
学生的这一群体观念和意识有助于学校中正式群体的形成、巩固和建设。前苏联心理学家指出:在自由和创造性工作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仅不会涣散组织,而且会使之更加团结。若非正式群体具有集体主义的倾向,就更能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因为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互相谅解、亲密接触和友好合作,具有情绪上的一致性并相互依恋,乃是正式群体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行为动机产生的基本条件。
3.目标引导、情感转化、分类管理。
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方法。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突出,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级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体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
分类管理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其目的是使各类非正式群体不断改正缺点,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从而推进班级的整体建设。在班级管理中,规定各类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非正式群体的现状,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达到,即“跳起来摘桃子”。班主任还要及时鼓励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利用赏识教育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教师对于消极型和破坏型的要密切注视,及时防范,避免进一步恶化,可采用教育引导,争取和改造的原则,以爱动其心,用暖暖春风感化他们,争取使他们早日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