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飞
摘 要:人文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等方式,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我们通过实施人文德育、打造人文课堂、构建人文课程、追求人文管理、建设人文校园,形成了以“人文”和“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积极创设“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人文教育;办学特色;培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06-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要推动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办学特色建设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办学特色必须根植于学校自身传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文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等方式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实施人文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逐步促使个体的心性完善。
学校所在地——横林镇,旧称“古槐滩”,相传孔子曾到此游历讲学,地方党委政府、社会贤达素以尊师重教闻名遐迩,文化氛围浓厚,人文底蕴深厚。60多年来,省横中人铸就了沉稳坚定、自强不息的品格,形成了“根深叶茂,朴实无华”的省横中精神。依据6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提炼出“人文至善,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在此理念引领下,通过开展人文教育,培育师生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并尽可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使学生在身体、智慧、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呈现一种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协调发展,实现生命整体的和谐性,培养具有全面深厚的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多年来,我们通过实施人文德育、打造人文课堂、构建人文课程、追求人文管理、建设人文校园,形成了以“人文”和“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积极培育“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
一、实施人文德育,塑造美好心灵
近年来,我校秉承“人文至善 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在整合学校德育资源、构建校本德育体系、打造人文德育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1.创新方法,拓展视野,培育人文情怀。“新槐文学社”是我校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亮点,创办30年来,吸收社员5千余人,常年有计划地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文学讲座、征文比赛等活动,先后荣获“全国中学十佳文学社”、“江苏省常州市中学生优秀社团”、“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等荣誉称号,有千余篇社员作品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近年来,我们挖掘文学社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文学采风、小记者行动等活动,学生们走进工厂、社区、乡村,亲近自然,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拓展了视野,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爱他人,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品质,提升了人文素养。寓人文德育于校园文学活动中,拓展了我校人文德育的新途径,成为我校人文德育一道亮丽的风景。
2.以人为本,活动体验,提高德育实效。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任何教育行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由此产生主体的情绪体验,心灵的激荡,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德育主题活动,以活动体验取代传统的说教。近三年来,我们以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为抓手,统筹学校德育主题活动,先后开展了“打造美丽人生,我的未来不是梦”、“情系横中,感恩母校”、“诚信与我一路同行”、“我的青春我做主”、“文明建设月”、“学风建设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懂得做人道理。
二、打造人文课堂,关注生命成长
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针对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冷漠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以及主体意识的淡泊和主体性的缺失的现象,我们开展了打造人文课堂的探索和实践。
1.重构课堂评价标准。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不看老师看学生”的评价标准,把好课的评价定位于:教师让出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兴趣提起来,效益增上来。坚持“三看”评价原则:一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高不高;二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三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节课生成了多少新的问题,并制订了“省横中人文课堂教学评价表”,基本构建起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2.积极探索实践。近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全程导学,构建人文课堂”,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导结合、及时反思”为指导方针,聚焦课堂,深入开展实践。第一,始终坚持“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等理念,全面关注学生成长,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第二,落实三维目标,尤其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安全、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第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第五,坚持“三必须、四不、五让”原则,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必须”指教师讲课时间必须控制在30分钟之内;必须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必须要有互动交流的环节。“四不”指没有学生的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经过学生探究的问题不点拨;没有学生的反思不点评。“五让”指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三、构建人文课程,提升人文素养
课程就是实施学校教育的载体和有效途径,开发和实施人文校本课程,是我校人文教育的标志之一。
根据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确立我校人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形成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富有本校特色的人文课程体系;通过人文课程的实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高雅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一目标引领下,大力开发和实施具有我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开发《文学与人生》、《现代生活方式》、《我的学习与我的未来》、《文人与山水》《人性的光辉》、《伟人的足迹》等47门校本课程,编写校本课程教材31本,其中《文学与人生》、《现代生活方式》已成为我校的精品校本课程,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近年来,我们实施人文校本课程47多门,全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文学与人生》、《现代生活方式》分别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限定必选人文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基本满足了学生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拓展了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追求人文管理,提高幸福指数
我校在实施精致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充满人性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重视以感情的投入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来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使广大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产生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并由此产生对教育事业和学校的热爱之情。在日常管理中校领导坚持走近教师,全面了解教师生存与工作状况,及时给予每位教师力所能及的个性化帮助和照顾;对于青年教师,经常主动、细心地去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他们遇到挫折或思想出现波动时及时给予疏导,表达对他们的信任与企盼。学校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培训,调节教师心理状态,使教师在工作中创造幸福。笔者在2011年荣获常州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荣誉称号,充分说明了全体教职工学校人文管理的肯定。同时我校一贯重视价值引领,提高师德修养。我校积极开展“168爱生行动”、“三讲三比”活动“道德讲堂”等活动,通过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内涵的价值引领,使“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追求卓越”成为我校每一位教职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学校领导施予教师的人文关怀,有效地通过教师传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全体教师用爱心和责任培育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全校形成了领导关爱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师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五、建设人文校园,营造优美环境
新校区的建设,从规划布局到园林绿化,从建筑内部到走廊布置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文”特性,彰显“人文”特色。校舍以褚红色为建设主色调,象征横中人追求事业的红火与热情奔放的博大胸怀,昭示横中人积极向上、追求教育理想、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定信念。各室装修素雅、亮丽,为全体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空间。轻松愉快的上下课音乐、美妙舒缓的课间乐曲、激情昂扬的出操进行曲、富有思想的新槐广播,奏出学校“人文至善、和谐发展”的优美旋律。巨石上的“朴”字校训引导师生要“为人质朴,做事勤朴,生活俭朴”;长廊里、道路边、花丛中的“龙文化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绿色提示”等构成了浓厚的育人氛围,无声地熏陶着师生的情操;精心规划和设计的新槐园、科技苑、修身广场、心晴空间等许多人文景点,都赋予不同的人文内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休憩、读书的理想空间,是师生们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
近年来,我校根据“发展内涵是主旋律;提升品位是主方向;提高质量是主课题”的发展思路;以“实施人生规划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施全程导学,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教师职业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大工程为主要抓手,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教学质量实现大攀升,内涵建设实现大提升,办学声誉实现大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