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13-04-29 18:49徐清
现代管理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凯恩斯利率

摘要: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开辟了货币需求研究的新视角,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确定了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通过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并通过利率来调控投资从而达到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改革开放后,我国也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在中国似乎依然“水土不服”,我国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所揭示的关系,我国依旧缺乏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也大不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货币需求

利率政策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利率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政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利率“微调”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仍然十分的有限,我国的货币政策依旧过多的依赖银行存款准备金调整、信贷配额等方式,而这些方式又过多依赖于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容易使得经济运行偏离市场机制的轨道。本文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从货币需求与利率相互作用机制的视角,阐释了我国利率政策弱有效性的原因。

一、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货币需求与利率解析

与传统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的看法不同,传统西方经济学者大都没能突破这样一个定性思维枷锁即:只从货币交易的媒介功能来考查社会为了完成一定商品流通需要有多少货币,由此决定货币的需求。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则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全新的分析,从而开辟了货币需求研究的新领域(凯恩斯,1999)。凯恩斯指出流动性货币其实可以看成是人们能够获得的许多资产形式中的一种类型,除了货币资产外,人们还可以获得如股票、债券或者固定资产等资产类型,人们所要做的是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组合自己的资产。但货币与其他形式的资产相比有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既流动性,凯恩斯发掘了这种资产的异质性,并指出人们持有货币同持有其他形式资产之间的不同之处。人们持有货币即拥有了资产的流动性,而流动性的资产能够及时的满足人们的三种动机:也即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所提出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心理越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来看,这两种动机主要取决人们收入的大小,令这两种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为L1=L1(Y),>0。(L1由收入决定的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之和)。从投机动机来看,货币资产能够满足人们以上三种动机,但是却损失了持有其他资产形式的收益:利息,而利率则衡量了这种收益的大小。人们总是希望能通过资产“低买高卖”来获得盈利(或资本利得)。当利率下降时,人们预期利率会上升的心理增加,人们有放弃货币流动性而选择其他资产的偏向,这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当利率上升时,人们预期利率会下降的心理增加,人们有持有货币流动性而放弃其他资产的动机,这时对货币的需求上升(许彩玲,2006)。由此可见,利率是人们选择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的心理杠杆。在极端情况下,利率低到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要上升,货币的投机需求就变的无限大,生息资产将毫无市场,从而导致利率的进一步下降,这也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L2=L2(i),>0(L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从式中容易看出凯恩斯认为利率与投机需求是存在反比关系的,利率的升降直接引发货币投机需求的波动。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L1(Y)+L2(i),(其中为实际货币需求量)。收入与货币需求同向变动下利率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变动的。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的大小则只能决定于人们心理预期,利率的变动能使较多的人改变预期则弹性大,反之,弹性则小。基于市场利率的较大波动性,人们心理预期决定的“安全利率”亦为不确定因素,在利率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下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具有不稳定性。

二、 基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有效性

西方国家大多采取的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既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时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以控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正是相机决策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是对社会有效需求的一种反应,有效需求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利率的大小决定了投资需求的大小,而利率的大小则通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决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过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并通过利率来调控投资从而达到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以低利率政策为例,凯恩斯以利率为中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示如下:M(货币供应量)↑→r(利率)↓→I(投资)↑→Y(产出/就业)↑(蒋瑛琨等,2005;孟杭妮,2009)。可见,货币供应量引起的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利率对其的反映灵敏程度是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前提条件。而利率对货币供求关系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则在于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投机需求偏好,既货币需求同利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IS-LM曲线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越大,则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弱。当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接近无限大时,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近乎为零,也即陷入了“流动性偏好陷阱”。如图1表示货币政策有效时的LM曲线,图2表示陷入“流动性偏好陷阱”时货币政策的零效果。

凯恩斯认为在危机和萧条时期,由于货币需求较高的利率弹性,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常常落入“流动性陷阱”,也就是说,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是一种软弱无效的政策工具。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时,以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就好比把牛拉动河边,农民能把牛拉到河边,但并不能强迫牛和水。在经济衰退时期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动财政政策的作用。因此,凯恩斯货币政策是具有两面性的,既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可以用来对付经济过热,但对于经济衰退却没有多大的效用。

三、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对中国的弱有效性

客观评价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关于利率与货币需求关系的论述是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但其理论在西方经济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应正,而于我国来说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力也是比较弱的,我们亦从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出发,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1)投机需求内核的缺失与利率收入效应的强化。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投机需求是利率调节货币需求的最有效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普遍性使人们用于消费的边际效用和投资于生产的边际生产力都有所下降,人们也渐渐将投资目标转向了生息资产以获取利息与资本利得,投机性需求在我国的货币需求中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我国的投机需求却与凯恩斯的投机需求确有些相异之处。公开市场业务的国债买卖是国家调节货币供给的重要手段,也是投机性需求的重要所在,因此凯恩斯把人们的资产选择简化为货币资产与国家债券。而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除了国债还应有企业债券与股票等生息资产。但国债并不是我国居民与企业的主要的投资方向,我国的国债主要还只是在各个商业银行间买卖,因此我国失去了利率作用于投机需求的最重要的内核,这也是我国投机需求一直不能壮大发展与国债不能有效调节基础货币的重要原因。另外,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之间因资本利得而此消彼长的关系是替代效应,我们还应该从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之间的收入效应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率上升表示人们获得的利息上升,人们的财富收入也增加,而收入增加,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收入效应会使得货币需求同利率成正向关系。可见利率的变化对投资需求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作用是相反的,一般情况下,利率的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利率和投机需求之间也主要表现为负向关系,但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成,我国的基准利率制度也不够完善,利率的大小主要还是有政府行政命令来决定,不能有效的反应市场供需的变化,人们无法形成对利率变化的有效预期,因此,我国利率变化对投机需求的引导作用较弱,也即我国利率对投机需求的替代效应较小,而收入效应较大,其结果甚至能使我国的利率与投机需求的关系与凯恩斯理论相反,即利率下降时人们无法形成利率会上升的预期,替代效应微弱,无法刺激投机需求的上升,但却会因为利率下降降低了人们的收入,从而使得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

(2)投机性需求的弱势地位使利率功能缺乏用武之地。虽然投机性需求在我国的货币需求中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但现阶段我国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依然占货币需求的绝大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的货币化程度决定了我国货币投机需求的弱势地位。凯恩斯指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与投机需求分别由收入和利率决定,但是三者是有一定联系的,它们的比例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限于人们收入的有限性与交易性需求的必须性,预防性需求只能在满足了交易性需求后还有赢余的情况下才作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财富不断增加,在满足了交易性需求后,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货币在手中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支出在显得必要,而只有到了前两种需求都得到满足后货币的投机需求能得以凸现。这时利率与投机需求进一步的与总体货币需求的关系才显化出来。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少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但总体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解决了温饱水平而向着全面的小康社会发展。因此,从收入水平上看我国的收入增量应更多的转向投机需求,而实际上我国的货币需求总体上依然是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占主导地位,而这是由我国的特殊经济国情所决定的。一是我国的货币化程度过高加大了交易性货币需求。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市场的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人们对于信用卡等非现金交易的使用还不够普及,交易性货币需求依然旺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的非国有企业快速发展,而非国有企业更倾向向与现金交易,而不愿意银行中有起交易的记录,这也大大增加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二是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预防性需求过大。现阶段人们的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疗、养老、保险、教育制度都很不完善,这些都大大加大了我国人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支出,这也是我国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一个关键原由。因此,我国人民空不出太多的资金来满足投机需求。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弱势地位。

(3)利率对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的弱有效性。凯恩斯曾经指出虽然利率主要影响投机需求,但利率对收入的影响会间接的影响到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若利率降低,则收入增加,人们保持现款的机会成本也减少,人们的未来预期也变的更美好,因此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与预防性需求也随之而增加。只是这种影响比利率对投机需求的影响要小的多,因此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与凯恩斯理论不同的是,鲍莫尔、托宾与惠伦等人认为不能忽视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同利率之间的弹性关系。事实也证明许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同利率之间是有显著关系的。但我国的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与利率的关联似乎无以上论述的那样显著。按鲍莫尔、托宾与惠伦的理论,人们为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而保持在手中的货币或银行存款,不一定都要随时执行交易与预防性支出任务,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执行任务的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资金是闲置的,人们可以用这些资金进行短期的投资,而利率则是选择最优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的抉择依据,利息与交易成本的变化决定了货币需求的变化。但这套理论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不强,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可供我国居民选择金融投资品非常缺乏,现有的金融投资品预期收益太低,风险太大,所以居民即使有闲置的货币在手中也只会把它们存入银行,从而转化为预防性货币需求,利率也就无用武之地。其次,交易性需求对流动性的要求是非常大的,非流动性资产的变现时间不一定能满足随时突发的交易性需求,而预防性需求则更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需要的资金往往比较大,因此人们一般不会把预防资金用于投资而宁愿损失资金闲置的利息收入。再次,消费者某一时间的收入都不会太大,资金没有成规模,对其的运作成本相对就大。因此利率对交易性需求与预防性需求的影响在我国都不会太大,最主要的还是受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与收入的影响。

四、 结语

如前所述,我国的利率调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力是比较弱的,这就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缺乏有效的传导基础。我国的LM曲线十分的陡峭甚至斜率为负如图3、图4。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就十分微弱甚至同凯恩斯所论述的效果相反,因此我国在运用IS-LM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宏观经济的政策选取时应考虑我国流动性偏好的弱势基础,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应有个正确的认识。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微观经济环境,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打下坚实的微观基础。我国应深化金融市场改革,表现在货币市场上就是要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基准利率,要以市场为主导来决定利率水平,加大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反应程度;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则要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交易产品使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不再单一,提高我国居民的投机性偏好。另外,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人们“敢于花钱”,降低人们的因预防性动机而持有的货币,促进我国货币需求的结构向更为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5).

2. 孟杭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长三角,2009,(3).

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4. 许彩玲.凯恩斯利息理论及其对中国适用性考探.H.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2009JJD630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11YJC790202)。

作者简介:徐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5-17。

猜你喜欢
凯恩斯利率
重读凯恩斯
定存利率告别“3时代”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多赚两颗蛋的钱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