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单地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课改实践这些年来,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如今的课堂,的确学生动的多了,发挥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也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教学之后笔者却经常反思一个问题:在这4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實现?
一、课前准备,落实教学目标
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历史教学,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教参中的有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在教学之前,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学生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2.整合资源,研发、创生历史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历史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让历史课程充满历史味。教师从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教学序列,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当知识的系统化内化成能力。教师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这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率。3.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避免随意盲目。历史教材中每一节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进行每一章,每一节的课的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从而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是兴之所至,即兴发挥,而是“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是知识传输的纽带,是能力提升的平台。有效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必须人人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学生个性如果不参与活动,课程的意义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
1.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师应该知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历史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课堂的心理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自觉的形成学习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学一道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个体同整体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2.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优化历史教学组织。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新课、授课等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历史是客观多样的,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就不要脸谱化;历史不是僵死的,上课就不要一副苦瓜脸,让学生看了打瞌睡;历史教学就要把握教材的轻重难易,活的历史才受学生欢迎,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3.课堂教学过程情境化 。所谓好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标准有很多,但首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用优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反映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恰如其分的评价
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是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得到尽情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越高对评价机制的要求也就越高。而传统历史教学课堂上的评价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时不置可否,根本不作评价;有的教师评价时只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得正确与否,评价的内容比较片面;有的教师评价语言比较贫乏,课堂教学无法生动;有的教师只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适时、有效的运用,正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及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朱汉国、王思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魏慧琴(1978.11-),女,甘肃兰州人,兰州第十四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