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丽
数学新课改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课堂有效提问则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能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地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基础.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而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则陷入另一个怪圈,过于重视课堂氛围的活,以至于伪命题充斥课堂,用于掩盖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这种无效的提问,降低了课堂效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提问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一、课堂有效提问存在问题
1.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提前预设好问题,让学生回答,由于预设问题和学生实际存在差距,学生多是随大流地回答,简单回答“是”“不是”.而且这类惰性的机械问答,渐渐使学生消失寻找问题的兴趣.我曾经对初一、初二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设计为:不爱提问题、没有问题可问、不知如何提问、没有机会提问、经常提问、偶尔提问.数据分析如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不爱提问题35%,不知怎么问18%,没有问题可问15%.而经常提问题的仅8%,偶尔提问的12%.从上面情况发现,现在学生问题意识非常淡薄.
2.师生互动趋于形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得到重视.于是学生自由了,课堂丰富了.但百花齐放的背后,缺少了学生冷静的思考.其实,数学科学概念的构建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思、静思,思考后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效问题.现在新课改出现一些看上去很热闹,缺乏实效的提问.合作交流多了,自主思考少了;多媒体动画演示多了,独立想象的空间少了.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真正的师生互动,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而不是热闹的花架子.这种形式主义的繁荣,浪费了学生的时间,降低了课堂实效.
二、如何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1.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扮演合作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以平等的交流合作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是学生提出问题存在不足,也不要急于否定,让学生在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出自主提出问题的时间,并让这些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的意识,进而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如,故事典故导入、趣味游戏导入、生活场景导入、多媒体导入等.这些充满情趣的问题场景,好比一个磁场,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问题意识.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创设.问题场景创设越具有情趣化、生活化、针对性,对于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越有效.例如,在学习圆的课程中,我设置这样的情境: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该挖何处?请同学们画一画,说一说.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最后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此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上.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请三组同学到讲台做板演,让他们找到圆心.因为问题贴近生活,饶有情趣,所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应用中发现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数学问题随处可见.学习了数学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知识方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这样使知识学以致用,不仅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导入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来组织问题群,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到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我提出: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m,现在有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1mm的纸,连续对折多少次,它的厚度可能超过珠峰?因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和纸的厚度存在天壤之别,从而激发学生思索乘方问题的兴趣.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