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早恩
摘 要: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从而回归"本色语文";确立语文教育的简明目标,精选语文教育的简要内容,实施语文教育的简化过程,从而崇尚"简约语文";创设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协调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营造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和谐语文";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性;发展
一、语文教育中国化
语文教育要把学生塑造成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即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就必须而且应当谋求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也就是确定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位,把握语文教育的应有本质,明了语文教育的应有本义,从而回归"本色语文";确立语文教育的简明目标,精选语文教育的简要内容,实施语文教育的简化过程,从而崇尚"简约语文";创设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境,协调语文教育的各种关系,营造语文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和谐语文";贯穿语文教育的诗性理念,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语文教育的生命活力,从而追求"诗意语文";理解语文教育的生成意义,打造语文教育的绿色环境,体现语文教育的同构同生,从而呼唤"生态语文".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呈现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现代性之于语文教育,远远不是已完成的谋划,不是一段死去的历史,而是依然在向未来伸展的不断变换面孔的现实性存在。它不仅是我们的宿命,而且也是对我们的挑战。站在21世纪,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定的未来,思考语文教育现代性,既是思考它的历史,也是思考它的现在,更是思考它的未来。
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语文单独设科,从此走上了通往现代化的不归之路。一百多年来,现代性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基本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的言说背景,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也从不同维度书写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谱系,使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许多现代性的新质。
但是,置身于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语文教育现代性同时又是一个问题性、冲突性的存在。在现代性转变过程中,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功利与审美、自律与他律、“文”与“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等的对立与冲突一直缠绕着甚至拖延着语文教育现代化前进的步伐,直到今天它还远未进入成熟、自为的状态。在现代性受到口诛笔伐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反思: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具体问题所在何处?根源在哪里?它的出路在何方?本论文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依次作了回答。
作为一个成绩与问题并存的混合体,百年语文教育既是一段需要盘点的历史,也是一个需要超越的对象。在穿越中走向更加完善的现代,这是历史和现实交付我们的重建使命。这种建构首先要寻求哲学基础的置换,实体论思维、工具论语言观和工具理性主义的禁锢始终是语文教育无法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根源,将它们“连根拔起”,构筑新的基础,是我们别无他路的选择。在建构中,找回失落的“人”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富有民族特色也是语文应有的身份标识,保持自觉的学科意识是语文不至于迷失“自我”的前提。也许克服现代语文教育的“摇摆病”,是重建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当务之急,长远至今,功利与审美、理性与感性、语文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等等关系一直处于非此即彼、分离割裂的状态,造成了现代语文教育单向度发展的局面,终结这种状态需要保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
二、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思考
我们所理解的重新建构,不是全盘否决和拒斥现代性的基本价值本身。现代性是一个进步和毁灭因素错杂的矛盾体。现代性给人们制造了种种磨难,但这些磨难未必不是人为将现代性的某一方面的价值绝对化的后果。功利、理性、“进步”等因素走向片面、走向独断、缺乏规约和导引,必然导致“现代”对主体的颠覆、对人性的漠视、对自然的掠夺、对传统的藐视。克服现代性危机,面向语文教育的未来,我们更赞成哈贝马斯式的“温和”态度,即语文教育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需要通过克服其缺陷来继续加以推进;语文教育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全面完成的设计,可以通过理性基础的置换等方式克服它的危机,它仍可以以崭新的姿态释放它的潜力。需要给出防止现代价值走向极端的制约因素,消解它们的霸权,从而使现代性自身归于和谐,这是我们重建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纲领。
当然,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构想,本论文无法也无意于为语文教育现代性的未来勾画出一幅清晰的轮廓,提供一套强塞的话语,或一则一劳永逸的方案,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生成性或“流动性”存在,那种先于“存在”的本质主义思维恰好是我们所反对的。
三、追寻言语生命智慧教育
现代语文教育经过百年坎坷历程发展到现在.又该驶向何方?笔者认为,从1902年以来.现代语文教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语言变革.先后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1)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属于语言本位教育。
(2)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属于言语本位教育。
(3)21世纪初.言语学科本位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会是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震杰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思考教学研究2003.
[2]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山东师大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