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咏霞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朝预订目标发展。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渐深入,尤其是在一些县级中学的逐渐推广,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一、为了“贯彻”新课改精神,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丢掉“满堂灌”的帽子
我们不少教师走向了极端,刻意与过分地追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突出,课堂节奏也显得随意而不紧凑。在我们的一些示范性的公开课里,经常可以看到如下情况:教师要么是设计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已经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生之间叽叽喳喳“讨论不休”,到了一定时间,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整整齐齐地停止了“讨论”,然后开始逐一回答问题,而教师为“贯彻”新课程中强调的对学生激励性、肯定性评价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也一味地表扬“说得很好”“非常正确”,对学生发言中明显的错误也不及时给予指出,这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实则类似于“放羊”,随学生讲一气,等到学生“充分发言”后,一节课所余时间已不多,很难引导到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上,没有注重整合和优化,本应有主导作用的教师基本上是个摆设,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么是以问代讲,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常用“对不对”“是不是”发问不止,与学生缺少真正的信息沟通,因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回答“是(对)”或者“不是(不对)”,根本不需要太花费脑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实则仍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需要配合好教师的“问题”即可。这些情形都很难真正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实际上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的。
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讨论
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也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若没真正理解课改理念,往往会出现两大弊端:(1)会导致有些学生自由过了头,课堂纪律难以掌控。让自觉性高的学生自己去学、讨论,他们固然会认真去做,不会讲闲话,但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却给他们创造了讲话的好条件,所以教师有时还要花部分精力去强调纪律;(2)对于有的知识点,仅靠学生自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因为现在高中的知识,本来已有一定深度与广度,若靠学生自己学,还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对于我们这些县级中学来说,农村学生的积累本来就不够,见识也不够,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在研究见效相对较快的数理化和英语,对语文并不太重视,所以课余时间基本上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语文的阅读与积累等功夫到哪里去完成?又谈何语感?谈何语文素养?我们现在很多学生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写作文写不出几句话,找不到几个事例,阅读时连文章都读不懂,遑论答题!遑论“以生为本”!因为他根本就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三、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交流,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有的教师也许认为分小组合作讨论了,便是“合作学习”了。而且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实际上,在我们县级中学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表看法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让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性,也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怎么能预期的教育效果?
虽然这些问题不容易解决,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县级中学中更难解决,但大家都感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态度较积极。只要我们真正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而不仅是流于形式,静下心来,潜心探究新课程,认真研读新教材,准确把握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那么便可构筑新课改的铁壁铜墙,浇铸璀璨的新课改之花!
(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