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松桃苗族初中生文化适应及对策研究

2013-04-29 14:34韩淑华
教育界·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苗族初中生

韩淑华

【摘 要】通过自编问卷,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对贵州松桃709名苗族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苗族初中生文化适应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从各维度看,在学业适应维度上男性苗族初中学生得分高于女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为苗族中学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适应 苗族 初中生

一、引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往不断进行。由于我国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在以汉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贵州松桃苗族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民族氛围较浓的环境里,进入镇上多民族混合的初中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文化适应。

本研究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讨论苗族初中生文化适应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为苗族中学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二、贵州松桃苗族初中生文化适应现状

(一) 松桃苗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的总体特点

松桃苗族初中生文化适应总量表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依次为:主流文化适应、学业适应、本民族固着。其中主流文化适应平均数最高,本民族固着的平均数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维度的均数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有生活习俗、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对差异的认知。本研究与其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苗族学生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化教育,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多了,为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尽可能多的认同社会主流文化,以便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新形势下的生活。

(二)性别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苗族初中生文化适应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各维度上看,主流文化适应、本民族固着以及总体上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这一结论与已有相关研究相一致。杨彦平的研究表明中学生中男女之间的社会适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总体上女生的适应要优于男生。袁晓艳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男女之间的文化心理适应存在差异显著,即女生适应高于男生[3]。由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代际繁殖和文化传承的主要角色是男性,男性群体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意识比女性深厚得多。

但在学业适应维度上呈现出男生高于女生。造成学业上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方法和努力程度不同。初中阶段男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比女生快,并且男生对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较快。女生由于父母和社会对她们的学习期望较低,并且她们青春期的生理发育特点,常在情绪上出现一些较大的波动而影响了学习,所以这个阶段的女生在学业上不如男生。

(三)年级特点

不同年级的苗族初中生在文化适应问卷中的差异不是很大,只在学业适应和本民族固着上存在差异。在学业适应上年级差异显著,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九年级的学生。在本民族固着上,七年级和八年级非常显著于九年级。可能是由于苗族学生一般入学较晚、年龄偏大,在经历了小学刚到初中时的新鲜期和对汉文化接触的好奇心之后,便开始适应了苗文化和汉文化的整合。

三、对策

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文化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体现在初中,也体现在以后学业深造和社会生活中。针对前面对苗族初中生文化适应问题的分析,结合其他一些在文化适应中成功的范例,本研究分别针对苗族地区的学校及苗族学生本身,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一些教育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所调查的几所中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配备还是奇缺的。虽然说学校的老师大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但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只专注于所从教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及辅导还是力不从心的。因此,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有必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使学生学会一些常规的心理知识,学会主动发现自己,积极寻求有效解决自身文化适应问题方面的帮助。

(二)强化学生民族意识

帮助学生增强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培养学生适当的民族间交往的态度,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任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除了主体民族文化外,还应包含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他们在思想上牢记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为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

(三)资源整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应当兼顾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既要认同主流文化,又要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同时还要学习、吸收其他优于本民族的一些异民族的文化成果,做到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适当增添些地方民族文化课程,教师本着“共生”的理念,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的学生。教会学生在接受与体验文化的过程中善于对文化信息识别与取舍、评价与更新,引导学生成为理性地利用和发展人类的思想文化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主体。 [4]同时教师尽可能多得利用现有资源,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在不同文化间进行文化交流、碰撞,取长补短。使其相互了解和尊重,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曾维希,张进辅.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2-86.

[2]杨彦平,金瑜.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108-114.

[3]袁晓艳.攀枝花地区彝族中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俞延虎. 教育创新视点:文化判断力教育[J]. 教育导刊,2003(2-3).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苗族初中生
苗族蜡染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苗族民歌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