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

2013-04-29 13:43许敬宏
中国经贸 2013年7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措施

许敬宏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目前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对新农村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党的十七大会议的召开,全国的县域经济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不但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其提供了财政支持,为新农村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针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发展;措施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在县的行政区划范围内,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标准,将县城经济作为核心、广大农村作为腹地,并将小城镇发展为纽带,通过依附大中城市来实现各个行业的综合发展,并且完成户、村、乡、县的衔接工作,通过结合外向开放和内向组合,从而形成一种网络化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特点在于其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层次性、地域性、农村性以及差异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各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限制因素太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特色以及增长速度不均匀等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能彻底根除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城乡矛盾,

从而提高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

1.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阶段,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必须具备一定的特色,才能使农业得到发展。以小麦为例,虽然我国是种植小麦的大国,但却缺乏拥有中国特色且能进军国际的优质小麦。在我国能够达到优质专用面粉要求的小麦数量相当少,而国内对弱筋小麦、中筋小麦以及强筋小麦的需求量是20%、60%、20%,用于制作面包的强筋粉普遍是进口产品,这是导致农产品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抓住一定优势让特色农业走上正轨已经成为目前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国各地可以结合各自特点以及地理优势,将畜牧业、高效农业以及林果业发展起来,无论发展什么,都必须具备当地特有的特色,从而吸引市场,并得到有效地发展。

2.扩大农业发展空间

通过扩大农业发展空间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并且对发展县域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必须将传统层面的农田转变为立体多维层面,并通过利用自然禀赋来完成对农业领域包容量的扩大,从而实现扩大农业发展空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开发项目和延长产业链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实现农业产出率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发展农牧渔林时,应该选择效益较高、使用先进以及使用广泛的优质品种,并且要充分掌握农产品保鲜深加工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农业生物技术、高效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通过对这些农业新技术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此外,要不断加大建设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从而实现在农业中发展名牌企业的目标。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为农业发展扩大外部空间,为中国农业迈向世界奠定基础。

二、加强完善县域经济结构

1.开发新兴产业

部分地方由于规模较小并缺乏一定的资金,在县域经济上普遍存在竞争力较弱以及技术含量偏低的情况。通过努力发展新兴产业对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通过有条件的开发高新技术农业,并使用相关的有效措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必要的升级换代,要结合真实情况,在传统产业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对新技术进行二次改造,从而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此外,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通过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进行观赏农业、花卉业、旅游业以及特色农业等新兴行业的开发,在为县域农业拓展道路的同时也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2.壮大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可以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一定主导和带头作用。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长期累积下,部分地方通过融入当地特色,发展成较为集中的支柱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支柱产业作为地方发展的龙头产业,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必须通过不断地壮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支柱产业时必须具备县域本身具备的资源优势和基础,并且要在产业分工体系中找准产业的定位。此外,要杜绝同构现象的产生,可以通过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并对各产业之间进行明确分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扩大资源产业

目前,我国众多地区的县域经济中存在大量的资源型经济,其中大多数的经济部门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利用经济资源使资源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并且可以大大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从而降低经济成本。此外,通过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让不同地方的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这种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具体包括文化、卫生、教育、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供电以及供水等设施。要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县域基础设施以及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基础设施的加强建设。针对集体或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拍卖、租赁以及承包的方式进行商业化运作和企业管理,从而完成运营和维护。要加大对城区美化、污水处理、绿化、垃圾处理、电力、通讯、供热、供气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提高辐射带动功能,从而实现农村城市化。

2.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要完成小城镇的建设必须具备大量的资金,这时必须充分利用多元化投资机制来完成对资金的筹集。通过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但是由企业、政府同时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实现公用事业以及基础建设的市场化。通过大开放思想来推动大开发,并要明确县外、镇外都属于外部的观念。政府应当不断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解决资金的问题。要建立综合开发、以地建市以及滚动发展的道路。可以将城镇土地进行作价入股以及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等方式,实现对建设资金的累积。

3.加快建制镇建设

由于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普遍存在建制数量较多,较为分散等特点,从而造成公务员过多,增加了行政成本。这种现象不但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村社会的稳定。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快建制镇的建设来解决根本问题。在建设建制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兴镇支柱以及产业重点,然后通过结合当地的区域优势以及产业特点,重点培育发展集工业、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小城镇,从而完成城乡一体化以及农村城市化的目标,并使县域经济不断地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作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对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建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发展目标的时期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因此,笔者通过总结出上述一些建议措施,旨在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早日实现对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 萍 祁春节:综合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仙桃、枣阳、麻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2]张 林:关于培养东北经济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3]石培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5期.

[4]黄文炎: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年10期.

[5]李晓浩: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 2006年.

[6]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