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跃明
为了使小学生尽早接触统筹思想,北师大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中编排了用“优选法”解决烧开水、洗茶杯、擦地算时间问题的内容,此类问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背景下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背景下却属于“数学好玩”中的“其他内容”。几年来,此类问题的教学效果如何尚未引起大家的关注,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荡起我思想的涟漪。
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市去年三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采用统一命题,自行组织测试的形式,全市随机抽样9934人统计,平均82.92分,其中填空题“星期日上午,田田帮妈妈做家务,负责烧开水、洗茶杯、擦桌子。所需要时间是:烧开水8分,洗茶杯4分,擦桌子2分,田田做完这些事情至少需要(?摇?摇)分时间”得分率仅60%,居本试卷小题得分低分倒数第二。该题是根据本册教材内容“时间与数学(二)”中的问题“星期日,小红家里要来客人,她帮妈妈做迎客准备。她负责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所需时间如下:烧开水10分,洗茶杯5分,擦地8分,她至少需要(?摇?摇)分干完这些事”修改而来。相同的思路是考虑烧开水同时做其他事情,时间上统筹共用,不一样的是前者烧开水的时间比后两项时间之和多,后者烧开水的时间比后两项时间之和少,可见试题难度比教材降低。教材内容需要把洗茶杯5分和擦地8分两个时间相加(5+8=13分),而试题则只需填烧开水的8分,意想不到的错误率确实引人深思。
二、有心思考“究根源”
笔者在进行质量分析时百思不解,难度值在0?郾9左右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为何如此之高?细细思量,原因可能有如下方面。
1.主观原因——教师的教学方式。
“时间与应用(二)”原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在教学方式上按理说应该凸显综合性与实践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启发式教学,出示生活情境信息后,即引导学生交流,然后教师讲解提示烧开水的同时可以做其他事情,学生模仿记忆可以把后两项时间相加的规律。可见,学生的学习水平仅处于“模仿水平—理解水平—创新水平”三种水平中最低级的模仿水平。加之教师机械地教教材,没能变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其实,基于教材上的情境还可以出现烧开水时间比后两项时间多的情况,通过组合一共可以得到六种情况),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因而学生就未能灵活解决问题。上述例子恰好验证了“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的真理性。
2.客观原因——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由于教材中“时间与应用(二)”编排了三个活动和一个课后实践活动,它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教材中只安排第一个活动“帮妈妈做家务”学习统筹法思想,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安排学生实践操作,练习中也没有出现同类习题,内容偏少且没有梯度,学生缺乏体验过程和有效训练的机会,思维水平未能提升到理解水平。又因为三年级学生尚属于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为主的“操作水平”。当前的学生独生子女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很少做家务,缺乏直接经验为依托,对统筹法的理解比较困难,只能“依样画葫芦”。
三、用心铺设“实践路”
根据《课程标准(2011)》要求,北师大版教材把原来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数学好玩”,设计这一单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内容包含“综合与实践”和“其他内容”两部分,“综合与实践”每学期安排一次,“其他内容”一、二年级每学期安排一次,三至六年级每学期安排两次。细读《课程标准(2011)》,有关“综合与实践”的论述很详细,但只字未提“数学好玩”或“其他内容”,未免造成“其他内容”教学四不像,既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又不像“综合与实践”,但可以说和“综合与实践”是“同胞兄弟”。由此推理,“其他内容”不必严格按照“选题(发现和选择问题)—开题(设计方案和步骤)—做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结题(总结、反思、评价)”教学模式进行。可以根据“数学好玩”的意义和借鉴“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重点突出一个“玩”字,即“快乐、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在玩中积累活动经验。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和《课程标准(2011)》的理念,建议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二)”时,从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做适当改进。
1.练习增加一道“星期日,小红家里要来客人,她帮妈妈做迎客准备。她负责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所需时间如下:烧开水14分,洗茶杯5分,擦地8分,她至少需要(?摇?摇)分干完这些事”变式题。
2.形式上改变为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体验“做家务算时间”活动,可按照如下教学步骤进行。
(1)出题——山重水复疑无路。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师应创设情境促进横向数学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家时经常帮妈妈做哪些家务,怎样做?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出示教材“时间与数学(二)”中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2)体验——群策群力攻难关。《课程标准(2011)》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每个学生从中体验做家务和计算时间的过程,让学生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加深学生对统筹时间方法的理解,生成原生态资源。
(3)交流——柳暗花明又一村。《课程标准(2011)》指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有很多想法,在这个时候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抽象概括。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各组做家务和计算时间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用时最少的方法:先烧开水(不需要人一直操作的项目),再同时洗茶杯和擦地(需要人一直操作的项目)。再得出计算规律:当烧开水的时间比后两项少时,至少要用后两项所用时间之和。
(4)变式——一花引来百花开。当学生初步学会基本的统筹思想方法后,不应停顿或原地踏步,教师应改变情境,提出变式问题(上述内容改进所增加的“烧开水时间比后两项时间多的情况”题目),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思想上再次产生认知冲突,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统筹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计算规律——当烧开水的时间比后两项时间多时,至少需要用烧开水的时间。课后还可以布置用“统筹思想”解决其他做家务算时间的问题,例如:同时泡汤和煮饭、煮菜,或者加上切菜(烧开水等)成为拥有四项内容的问题。
如果条件限制,可以把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改为请一个小组到台上操作,其他学生观察、记录方法和时间的形式;还可以改为课前布置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做家务的实践活动,记录所用方法和时间,课内重点进行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发现规律。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