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鹏
【摘 要】本文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对我国高校当前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相关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建立并实施新时期符合我国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合理的、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需求 能力 培养
一、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居民旅游休闲等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大众健身和健身市场中的体育方面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居民健身意识逐渐增强,很多群众参加到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的行列中,社会体育在全社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体育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已成为时代的新潮流。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社会体育的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迅猛发展的社会体育一定会对高等体育人才带来极大的社会需求,因此,体育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课题,急需培养专门的社会体育的服务、管理、教学、指导、咨询的人才队伍,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此社会背景之下,上世纪末,国家教委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全国高校也相继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为社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并在这次发展契机的推动下,社会对那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和相关社会体育专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我国于2004年推行并实施了对社会体育行业这类特有工种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与评价制度,对我国各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新的挑战,这无疑将推动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且该鉴定与评价制度也对社会体育专业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引导性作用。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海南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国建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政府计划于2020年将把海南初步打造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海岛旅游与海岛休闲胜地。所以,海南岛的高尔夫等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迅速,社会体育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二、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必要性
(一)增设社会体育学是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客观需要。社会体育的广泛性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体育工作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在社会体育方面加强管理和引导。否则,放任自流,社会体育就可能成为不文明思想行为、传播不健康的载体。由于海南省社会体育的前卫地位,这决定了加强社会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增设社会体育专业,为社会体育事业传送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能否真正成为一项增进人民健康、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维护国家稳定的社会公益事业。
(二)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体育赛事。并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文娱项目。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必将加速社会体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经上述的社会需求现状和社会客观发展需要的分析,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综合开设如下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原理、体育管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体育市场营销学、海岸管理、游泳、潜水、健身健美、健身街舞、武术、乒乓球、网球、高尔夫、体育经营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等。
同时,应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设定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技能与知识,具备滨海体育休闲娱乐经营管理能力,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法规、政策,愿意并有能力在社会公共体育领域中专门从事大众性体育活动以及相关体育知识培养的策划管理以及体育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专业性与专门性人才;着重培养既系统并熟练掌握国内外体育市场发展实际与相关的体育理论和知识及基本技能,又具备对我国体育市场及体育产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体育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各类体育经营场所,宾馆饭店娱乐部及体育俱乐部等从事体育行政管理经营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专门人才。
四、小结
总而言之,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将以海口地区发展甚至全国的需要为主要方向,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情而不断的变革与完善其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战略,为满足海口地区甚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不断增加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1(1).
[2]李南.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
[3]郑建岳.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胡立君.体育消费属性研究[J].财贸经济,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