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师道和深的思索

2013-04-29 11:31张丹枫
教育界·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天性吉林成人

张丹枫

让课堂丰富起来,让教育丰富起来,让儿童快乐地自由自在地成长。那正是情境教育诗篇的神韵所在。情境教育就是一首让孩子喜欢的向往的《云雀之歌》。

——李吉林

李吉林(1938-)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家,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她的情境教育理论不仅在全国得到推广,而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家知道,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因为教师是在爱着别人的孩子。但长期以来,我国在儿童教育观上有三大特征:一是“成人中心”,规训与抑制儿童;二是“功利目的”,童年只是为成人作准备,没有独立价值和意义;三是“道德为要”,要求孩子从小听话、安静、守规矩,而儿童爱玩、好动、好奇等天性被认为是惹人烦、讨人厌的坏毛病。

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李吉林做到了。

李吉林说,“我从来没有感到儿童的烦,和他们在一起,我就感到生命的充实和快乐,我愿意永远生长在儿童乐园里。白天看到孩子的笑脸,我觉得在花丛中看到花儿朵朵;听到他们的叫声,我仿佛来到小鸟王国听啾啾鸟鸣。”在月明星稀的晚上,她独坐灯下,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每日正是和这世界上最可爱纯真的人生活在一起,自己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小花、小树浇水、施肥,让他们快快长大,诗情画意没有穷尽。

成人世界常常固执地以自身的价值衡量儿童的快乐和趣味,父母和教师无疑对学生有爱和责任。但这种爱常常衍化为并非儿童所需要的干扰,有时甚至是一种可怕的惩罚。他们认为儿童的快乐,通常比不上认识了多少字,做了多少习题。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始终作为儿童励志的故事,对儿童进行智力、体力、知识的严格训练,被认为是一种负责任的远虑。

怎样守护童年的天性、给孩子以快乐的生活?李吉林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决不是书本知识的累积,知识在任何年龄段都能够学习,但作为人类非常神秘的精神胚胎期的童年不再来,这段时间是人成长的敏感期,也是距天性最近的时刻。童年的快乐,即使记忆里很短暂,但那淋漓尽致的欢乐,让人们在多年以后身处最低谷时也有抗拒崩溃的力量。童年的快乐是自然赐予的,不必依仗权力和金钱以及各种物质条件,通过想象和回忆,人们可以不断得到。事实上,成人讲述自己的幸福都不免遥想童年的时光,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过快乐的童年。

李吉林对孩子沉重课业负担下童年的消逝深表痛心和焦虑。她动情地问:“倘若真爱,如今的孩子怎么会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应试教育的枷锁仍然锁着孩子的手脚、头脑和身心。面对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充满忧伤的眼神,众多有识之士、家长、老师的心颤抖了,大家都心疼孩子。此时,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爱孩子吗?”她说:“清晨,他们在熟睡中被父母叫醒,被闹钟吵醒,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去;天黑了,他们又背着沉重的作业回到家中。从学校的课桌,坐到家里的书桌,直到大人们睡下,唯独最困的孩子还在灯下撑着眼睛,写着没完没了的作业……”

李吉林对儿童的认识不仅是因为童年时代的切身体会,还来自她孜孜不倦的学习。她从卢梭的《爱弥里》里看到,必须有自然的教育,这里的“自然”是指儿童的天性,来自生命的节奏和大自然的规律。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共同作用于童年,成人如果以自己的经验和节奏习惯阻止儿童的行为,同化他们的习惯,结果会使他们心理紊乱。她赞同卢俊的观点:“在宇宙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她感叹说:人的成长过程,不一定都是进步,有些能力,愈大愈消退。比如,儿童有神奇的直觉,他们恢复魔方最快的速度不足10秒,这是任何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即使借助电脑也无法企及。儿童的天性正在于和自然的融合,这使他们终生有好奇的追问和丰富的想象。儿童没有梦想,青春没有激情,所以成年没有创造,或可作为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李吉林理解儿童、守护童年。她认为学习是儿童的天性,但呆板、单调的应试教学挫伤了儿童,使他们感到失望,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城市化的进展使宁静的乡村支离破碎,到处是密集的车流和喧嚣的人流,使儿童疏远了大自然。商业培训机构的广告宣传配合传统的成见,学校着眼于规训与考试,还有家长的期盼与焦虑,交织在一起,加诸成长中的儿童,成为儿童身心发展的桎梏。

教师的职业烦恼和学生的学习焦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能否让教师和社会的期望化作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能否真正做到学校教育有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能否让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更主动更轻松地学习?这使作为教师的李吉林以诗人般的激情,直指生命本真的理性思考。

儿童在李吉林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在她的心目中,“儿童是真正美的小精灵,智慧的小精灵,他们是动态的,光亮的”。为了儿童,她度过了很多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时光;为了孩子看日出,她半夜起身,摸着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赶在黎明来到之前,奔向事先选定的北濠桥,她痴痴地望着,急切地等待红太阳从东方升起。自己也仿佛成了裹着红衣的娃娃,心里盘算着孩子会怎样欣喜激动、要用怎样的词句去描述,那情那景是怎样的一种诗情画意;为了孩子观察生活,她走在田埂上,走在小河畔,望着一块块田野,一条条小河,竭力去寻找老黄牛或老水牛,最后一直找到东郊的养牛场。看到了奶牛,她想起应让孩子领会“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哲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儿童的挚爱,燃起李吉林的激情,驱动她在行走中书写情境教育的诗篇;对儿童的挚爱,引发她的沉思,她在思索中构建儿童教育的哲学体系。

猜你喜欢
天性吉林成人
13.吉林卷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吉林卷
吉林卷
成人不自在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Un rite de passage
吉林出版集团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