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柳茹
【摘 要】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具有公正、严明、务实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学而无用、败坏学风、损身害体的缺陷。我们应以史为鉴,通过科举制反观现代教育,揭示科举制的功过得失,探究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从而遵从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举制 现代教育 启示
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独特方式已淹没在历史进化的浪涛之中, 但它曾深刻地塑造过中国社会文化的形态和知识分子的形象, 并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过重要贡献, 科举所包含的内在精神和文化意蕴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价值”。
科举教育以“仁”和“礼”作为人才考察的核心思想,以儒家经典著述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此选拔使封建王朝政治合理化的官僚。科举制作为延续千年的选士制度,对古代中国及今日中国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科举制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科举教育之于政治
科举制为封建王朝选拔了统治所需要的官吏,维护了国家的安定。
2.科举教育之于宗教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哲学架构,它的出现和延续,未使得中国出现大的民族矛盾,并与外来的佛学和本土长成的道家并行存在,互相融合。
3.科举教育之于文化
科举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政教合一”,它实现了人文教育、人生信仰、社会价值取向、政治统治思想不可复制的融合。
(二)对个人发展的功能
作为人才选拔的制度,科举制使读书人树立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儒学承担了公共行为的公共道德与修身养性的私人道德合二为一,用道德代替了宗教。道德的约束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在科举教育中,个体的主体性作用被提为科举教育的功能。
二、科举制的功过得失
(一)科举制的“弊”
1.学而无用
科举考试如同一根魔棒,指挥着广大的士人,考什么就学什么,致使大批的士人受限于科举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心智,使人片面发展。
2.败坏学风
科举制背后的优厚利益对士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为了能够达到其目的,一部分考官、家长、考生及其亲属等急功近利,甚至是不择手段,致使社会不良之风盛行,腐蚀了士人的思想,败坏了学风。
3.损身害体
科举制考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体能。许多士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的承受能力,即使考中了秀才,中了举人,也落得个疾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科举制造成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损害,它还毒害人的心灵,导演了无数“范进中举”喜极而亡的悲剧。
(二)科举制的“利”
1.公正
与世卿世禄的重血缘、察举制的重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重门第相比,科举制所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更利于选贤任能。科举制由封建王朝设科招考,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采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择优录取原则。显然,它比以往的任何选士制度都更为公平和公正。
2.严明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科举制以其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措施确保了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要求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史部组织再“试身”,即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宋代规定“其有残疾、笃疾并不得予解”;元代规定“患废疾”者不得应试。
3.相对“务实”
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科举制强调实德实才,按封建官吏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政治理论是最主要的考试科目。
肯定者则认为科举是中国各种制度中受人抨击最多最厉害也是最不公正的一个,科举实际上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认为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 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 其重要性可与物质文明领域中火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相媲美, 可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现在多数研究者较为全面客观, 认识到科举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其利弊得失都相当重大, 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 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观察, 很可能见仁见智, 得出不同的结论。科举既有维护统一与普及文化的作用, 又有压抑个性与阻碍科技的后果;既有澄清吏治与鼓励向学的一面,也有做官第一与片面应试的一面。科举制的千秋功罪是难以评估的,不过,近年来的研究论著较多趋向于重新认识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认为不应将科举制的功能和具体内容相混淆。
“通古宜知今,有今方成古”。辩证地认识科举,会发现现代教育制度大部分是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的,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以史为鉴,创造条件,使现代考试制度适应人的发展,以适应教育规律,做到教育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M].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
[2]吴晗.明代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灯下集[M].三联书店,1960.
[3]刘海峰.“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