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问题激趣”对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3-04-29 00:44梁养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题目解题思维

梁养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通过情感激趣、悬念激趣、成功激趣等方法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规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疏漏和问题的多变进行思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思维品质。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激趣引思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开动脑筋,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去发明创造,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情感激趣

情感是通过语言来传输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感,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正如有人总结的:“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的仪表、姿态、清晰生动和富于情感的语言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佩服你、喜欢你,从而激发学生要学好数学的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要学、会学到爱学。

2. 悬念激趣

初中生具有容易兴奋、好奇心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设置悬念,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创造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初二几何“3.3三角形内角和”时,首先设置悬念:“同学们,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吗?请说明理由。”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抢答。接着问:“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几种证明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探求证明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3. 成功激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多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愉快情境,从而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初中几何第三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给学生一道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CD⊥AB于点D,求证:Rt△ACD∽Rt△ABC。学生完成证明后,提问:“你能找出多少对相似三角形?可以得出哪些不同的结论?”此题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通过积极思考,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图中共有3对相似三角形;结论有①Rt△ACD∽Rt△BCD∽Rt△ABC;②AC2=AB·AD;③BC2=AB·AD;④CD2=AB+AD;⑤AB2=AC2·BC2,等等。此时,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结论,对找到一个结论的学生都给予了表扬,学生感受到解数学题的乐趣,在成功中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更浓,动力更大,学习成绩更好。

二、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1. 问题的规律引思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教会学生掌握问题的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完初一代数7.7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①时,提出问题:(a+b)3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此时,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很快得出结论:(a+b)3=a3+3a2b+3ab2+b3②,由多项式乘法得出。那么,我们观察①、②左边、右边的项数与次数、系数有什么规律?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找出问题的规律。接着又提出:你能写出(a+b)4、(a+b)5…的结果吗?掌握了问题的规律性,学生很快写出结论。这时,告诉学生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表在我国宋朝数学家杨辉著书中用过,贾选也用过,我们称上述系数表为杨辉三角或贾选三角。善于提出问题,既教会学生寻找问题的规律,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

2. 问题的方法引思

数学题的解法很重要,一道题选用恰当的方法,往往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解题的速度。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思维的定向性和灵活性。

如:|a+2|+|b-3|=0,求a、b的值。此题关键要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意义,|a+2|≥0,|b-3|≥0,由题意知,|a+2|=0、|b-3|=0,求出a=-2,b=3。解决此类型题目的方法是抓住非负数的和为零,则这两个加数均为零。掌握了解题方法,对|a+2|+(b-3)2=0、(a+2)2+(b-3)2=0、+=0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 问题的疏漏引思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很容易忘记方程ax2+bx+c=0(a≠0)中a≠0的条件。如:a为 时,方程ax2-x+1=0有两个实数根。学生很快求出a≤,此时,提问:当a=0时,方程有几个实数根?是否满足题目的条件?经过思考,学生得出:当a=0时,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不满足题目有两个实数根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疏漏呢?学生主要是没有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没有考虑a≠0的条件,导致答案不正确。通过此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解题时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而应从解题中培养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刻性,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4. 问题的多变引思

近年来的许多中考题都来源于课本,是从课本的典型题目经过改编而成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多变可以改变题目的结论、也可以改变题目的条件、还可以改变图形,等等,多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有学习动力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将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要让学生产生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已达到对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

猜你喜欢
题目解题思维
用“同样多”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设而不求巧解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用“同样多”解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