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明
一、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创造心理学。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记忆和思维,在创造力中所发现的最重要成分就存在于发散思维中。发散是一种并不按常规习俗的老路而采取不同解决的思维形式。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讲的“探究”就是指探索和研究,探索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我们探究学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3、新课标理论要求。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让学生在自己从生活中和观察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主制定研究计划,自主确立方法,自主选择研究材料和工具,自主进行研究,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找准了教学的真实切入点,拓宽了科学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的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导演”,而是“导师”,是“引领者”。
二、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内容
内涵:小学科学“引领——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进行研究。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进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这里,学生是真真正正的学习和探究主体,是课堂的主角。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薄弱,因此教师作用也不可忽视。但绝不是灌输,而是适当的引领、组织、点拨。
特点:该模式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具体包括:1)探究某种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分析与综合。探究时首先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分别进行探究;然后通过交流和研讨把探究结果综合起来,从而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2)探究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建立概念。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抽象与概括。探究时,首先选取这类事物中几种典型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然后把这类事物全有、其他事物没有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之后再用概括的方法把抽象出的本质特征推及到全类事物,从而建立明确的概念。3)探究某种事物变化的规律、原因、条件。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归纳。探究时,首先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多个或多次观察;然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发现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后用归纳方法(求同法、差异法等)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原因。4)探究某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分析与综合。探究时,首先运用观察、实验、研讨等方法,分别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用综合的方法,认识这几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类的综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认识的进一步抽象、概括和提升。5)探究某种事情的做法,学习某种方法技能。这类探究过程的核心是认知和练习。探究时,首先根据已有经验、相关资料、教师讲解等了解操作的基本过程和要点;然后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亲自体会各项操作要点;之后再结合不同的应用反复练习,从而正确、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技能。
三、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结构
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根据课题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现象入手,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环节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与氛围中进行学习。设置情景,一方面使问题有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注意观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大胆猜想、初步探究。教师应该先保留学生猜想,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结论和实验验证,排除不合理的猜想。可以尝试着把毫不相干的猜想进行有效分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猜想的合理性进行归类、取舍,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制定方案、深入探究。这一环节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去发现未知的东西。从而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实实验活动的基本程序。其次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实验的方法。最后是要处理好把手和放手的关系。
4、交流总结、评价提高。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同组实验者之间已经进行了内部的讨论和小范围的交流,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交流的范围,包括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组组交流等。通过交流谈收获,更能放射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享受情感的体验。这种交流是归纳科学知识,总结科学规律的必备环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严谨地总结科学规律,同时在交流的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重大。
5、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必须要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课题研究、模式构建,我深深体会到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是何其重要,有人说过,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的确,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都会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