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小说研究综述

2013-04-29 05:14赵念
关键词:梳理

赵念

摘 要:近十年的“诗化小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评价,旨在把握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方法,将诗化小说的研究推向更深层面。

关键词:诗化小说;文学脉络;梳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60-03

文学史上,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产生的一个传统,“五四”时传入中国。犹如任何一个文学术语,“诗化小说”也是一个很难精确界定的概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诗化小说简述为诗歌——小说的凝和。张箭飞将诗化小说特征界定为:“为了最大程度地逼近诗,削弱散文小说叙述结构的统一感和逻辑性,作者需要利用诗歌特色手段来替换或转换散文性叙事的形式技巧——诸如强调关键词语、有意重复某个意象、富有暗示意义的细节、节奏等。”而钱理群在其《诗化小说研究书系》总序中,提出的文学本体和本性的召唤,即是希望文学界重新重视起诗化小说这一文学脉络。

本文按研究对象梳理了古代诗化小说、二三十年代诗化小说、四五十年代诗化小说、新时期诗化小说以及新世纪诗化小说近十年间的研究成果。

“诗化小说”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是由于它与古典文学传统一脉相承,也有研究者借用“诗化小说”这个概念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如吴怀东《唐传奇与诗化小说》、冯晶晶《论文言小说〈娇红记〉的“诗化小说”倾向》以及高原《小说中的绝句——论“诗化小说”〈世说新语〉的审美特性》。前两位研究者虽然研究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诗化”特征进行阐述时,都涉及到“以诗词寓情”①和注重“环境、气氛描写的象征性、意象化以及意境追求”②这两方面。后一位研究者则结合《世说新语》的创作背景,分析了魏晋文化语境中《世说新语》“绝句”式的短制特性、语言的精约华美以及内涵上对生命本真的把握。

学者们对于古代诗化小说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诗化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发展的进程颇有助益。

二三十年代的诗化小说研究,焦点在废名。从对废名研究的整体上看,研究者大致认可废名诗化小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废名善用唐人绝句的方式来做小说;二是废名小说的结构具有非情节化的特征;三是废名小说重视意境的营造。相关论文如王世勇《试论废名诗化小说的特质与先锋性》,刘中树、吴景明《废名与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传统》,王萍《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创新》,赵海燕、蒋涛《“作着小说”的诗人——论废名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等。值得注意的是,刘中树、吴景明在对废名诗化小说进行研究时,对传统诗化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现代诗化小说传统的确立进行了说明,肯定了废名的诗化小说实践推动了现代诗化小说文体走向成熟。

废名之后,诗化小说的又一重镇是沈从文。尽管在中国知网“诗化小说”十年搜索中,明确以“诗化小说”为题对沈从文进行研究的文章寥寥无几,但是《边城》《长河》已成为现代诗化小说谱系中不可忽视的篇章。龙慧萍专门从叙事学角度对沈从文的诗化小说进行了研究。她认为“诗化小说在沈从文这里,才实现了‘观念和象征意蕴、情节和意象的水乳交融,尤其《边城》作为中国诗化小说最美的文本,在故事/象征之间获得的最为自然天成的效果。”龙慧萍对沈从文小说研究的意义在于,她指出沈从文小说中带有作家强烈推测和拟想成分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的叙事干预,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是直接为作者的观念服务的。追溯这种观念先行的原因,龙慧萍认为“这或许是新旧交替时代,文学传统遗留在中国作家身上的某种‘集体无意识。”但是,结合沈从文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研究者对作家的写作策略也给予了相当的理解。

此外,被认定为诗化小说的作品还有郁达夫的《迟桂花》和穆时英的都市题材小说。张敏从人物形象、意境构成以及抒情结构三方面对郁达夫三十年代发表的作品《迟桂花》进行了解读,认为这是一篇“清隽闲适的诗化小说”。而张舒丹则提出了“都市诗化小说”的概念。通过对穆时英小说的分析,她认为作家运用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的字眼、诗的语言和修辞技巧,使得其小说拥有一种忧郁感伤的色彩。

四五十年代,被认定为诗化小说的作品有冯至的《伍子胥》,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荷花淀》和茹志娟的《百合花》。

1942年冬到1943年春天,冯至写出了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这篇小说的出现,被认为是自1941年创作《十四行集》后,冯至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冯至在《十四行集》中所关注的瞬间体验对个体生存的无法把握延伸至小说《伍子胥》中并有所发展。郁勤认为,“小说《伍子胥》是冯至诗化生命观的很好体现。在一种沉思的氛围与状态中,去体味和感悟被习俗所掩盖的平凡人和事背后的普遍意义与生存的本质。”《伍子胥》作为诗化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行文的音乐性和主人公伍子胥形象的逐步升华中。

以《生死场》奠定现代文学史地位的萧红,在4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关于萧红的《呼兰河传》,茅盾的序言早已成为一个经典,多少年来的评论都无法绕过它,“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评语不知被重复了多少遍,几乎成为一个定论,关于萧红诗化小说的认定正是基于此。近十年的研究中,郑玉蓉试图从苏珊·朗格符号美学的角度对萧红的诗化小说进行探讨,并将其与60年代发表《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进行比较,但是论文在表述过程中,更多的是从叙事视角方面进行分析,所选理论与文本分析相分离,比较遗憾。

而同属战争题材的诗化小说《荷花淀》和《百合花》,常常是在相互对照中进行研究的。孙犁的《荷花淀》发表于1945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副刊,茹志娟的《百合花》发表于1958年3月《延河》杂志,在解放区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大背景中,两篇小说均在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具备了某种偏离主流革命文学的独特品格。姚秀梅在对两篇小说的对比阅读中,认为两篇小说对战争场面都进行了有意识的淡化处理,以细腻的心理描写着力刻画人物,用清新俊逸的语言将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保家卫国斗争,交织在如诗如画的乡村背景中。吴投文除了肯定了两篇小说中具备的上述特点外,还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探讨了两篇小说在中国现代特殊政治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艺术悖论,即题材对路而文体偏离、主题对路而风格偏离和人物对路而情感偏离。就此,说明战争诗化小说出现的偶然性和此后一个极端政治化时代的到来。另有研究者对孙犁的研究使我们加深了对孙犁诗化小说的认识。林怀宇通过对孙犁生活经历的研究,认为孙犁深具乡村情结并且注重通过日常生活的展现来冲淡战争、革命中的剑拔弩张。但是在具体分析小说《山地回忆》时,林怀宇没有将诗化小说这一部分说透,只是简单地说道:“同孙犁的其他作品一样,《山地回忆》也极具诗意……这种诗意,来自作品中许多的‘留白之处,它们给读者不尽的想象空间。”这样简单的几句描述略显苍白,缺乏说服力。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受政治环境所限,诗化小说备受冷落,几近泯灭。直到新时期,诗化小说才再次崛起,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汪曾祺、何立伟、王安忆都跻身于这条艺术之径,不畏艰难地进行探索。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出现于80年代初期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涌之际,小说诗意的描写,为主流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被认为是诗化小说这一脉不可忽略的佳作。由于汪曾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偏好以及传统艺术间的相通性,蔡建刚即从传统绘画与现代小说的关系这个角度对汪曾祺的小说进行了探讨,认为汪曾祺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在题材选择上的特点,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方法,从而以草根性书写和开放性结构完成了其小说召唤性意境的创设。

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的何立伟善于用绝句的表现方式来写小说。80年代,陈宇清即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诗化小说在语言要素的选择方面作了初步探索。陈宇清认为,何立伟诗化小说具有音乐美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小说的音韵、节奏上,又具体体现在押韵、对偶、叠词、复迭和顶真五个方面。其次,何立伟善于运用短句停顿、特殊的句式排列和句子成分间的非寻常搭配,达到语句凝练和陌生化的效果。此外,何立伟小说中运用了许多古语词、文言句式和乡土词语,文白间杂。陈宇清的这种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何立伟的诗化小说是很有帮助的。新世纪,束龙霞针对小说《白色鸟》进行了赏析,由于这篇论文是以教学式研究为目的,文章的观点较为浅显,学术价值不高。

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王安忆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进行着各种尝试。九十年代初期,王安忆发表的两部小说《乌托邦诗篇》和《伤心太平洋》被认为是“两部闪烁着耀眼的诗性光芒的作品”,除了小说中对意境的强调和语言的唯美追求外,更重要的是作品体现出作家强烈情感的诗意流淌。

新世纪,诗化小说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研究有《世俗情欲的浪漫升华——新生代女作家“诗化”小说论》和《“诗化小说”与“小说化的诗”——从安妮宝贝诗歌入手谈其小说特征》。文章中涉及的作家,如卫慧、绵绵和安妮宝贝都于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樊星认为卫慧、棉棉的小说是另类的“诗化”小说,“与古代的‘艳诗在精神上相通,又具有现代派文学集唯美与溢恶于一体的气质。”范海浪、王永军将安妮宝贝的小说划入诗化小说的范畴,是考虑到其小说情绪化倾向比较明显,加之其小说在段落结构上比较灵活自由,不讲究段落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划段自由,认为“可以做出将安妮宝贝的诗歌和短篇小说置换的游戏”。同时,两位研究者认为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如同她的诗歌一样,过于随意,缺乏理性的节制和血肉丰满的形象感。

此外,马宝山的微型小说《月亮》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苗珍虎认为《月亮》是“‘诗化小说的典范”。作为微型小说,受到篇幅的限制,作者往往更加重视通过语言的凝练和意象性描述产生艺术留白,这一点,李振声在其《微型小说诗化艺术探微》中有所介绍。

通过对近十年诗化小说研究情况的梳理,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第一,在对选取的论文进行研读时,笔者发现,除了个别论文从一些特殊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如叙事学角度、语言学角度)外,其他论文在对作品的“诗化”特征进行解读时,都涉及到对“意象”或“意境”、文本非情节化和对优美的语言的强调,这也是诗化小说题中的应有之意。尽管对于“诗化小说”这一概念迄今为止都缺乏统一和明确的界定,但是通过意象或意境的营造,以诗意的语言削弱传统小说叙述结构的统一感和逻辑性,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在未来的诗化小说研究中将会得到持续的讨论。而如何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诗化小说研究,是研究者们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提供的一个思路是进行诗化小说的比较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论著较少,具有可以开拓的空间。

第二,针对新世纪诗化小说研究,笔者认为其选取的文本有所偏颇。比如,将安妮宝贝的小说划入诗化小说的范围,是有待商榷的。所谓诗意,是要深具内涵的,而安妮宝贝小说的语言缺乏蕴藉,情致浅显,不能只因为其小说具有情绪化特征和灵活的结构就认定其为诗化小说,“诗化”与“情绪化”是需要相互区别的。

第三,新世纪,研究者能够将诗化小说的研究扩展领域至微型小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微型小说因其自身特色,具有继续研读的价值;同时对微型诗化小说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值得研究者们继续探索。

注 释:

①该观点在研究者吴怀东的论文中,表述为“诗句的直接使用”。

②该观点在冯晶晶的论文中表述为“重在营造人物间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怀东.唐传奇与诗化小说[J].社会科学研究,2011(6).

〔2〕冯晶晶.论文言小说《娇红记》的“诗化小说”倾向[J].文学界(理论版),2010(6).

〔3〕小说中的“绝句”——论“诗化小说”《世说新语》的审美特性[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5(3).

〔4〕王世勇.试论废名诗化小说的特质与先锋性[J].甘肃高师学报,2009(4).

〔5〕刘中树,吴景明.废名与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传统[J].社会科学战线,2009(8).

〔6〕王萍.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创新[J].名作欣赏,2009(23).

〔7〕赵海燕,蒋涛.“作着小说”的诗人——论废名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J].电影文学,2008(7).

〔8〕龙慧萍.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9〕张敏.一篇清隽闲适的诗化小说——评《迟桂花》的诗意美[J].滁州师专学报,2003(3).

〔10〕张舒丹.穆时英“都市体诗化小说”的艺术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07(3).

〔11〕郁勤.个体诗意化存在的困境与勇气——重读冯至诗化小说《伍子胥》[J].名作欣赏,2012(2).

〔12〕郑玉蓉.忧伤而沉重的生命牧歌——用苏珊·朗格符号美学阐释萧红与林海音的诗化小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0).

〔13〕姚秀梅.现代诗化小说的双壁——《荷花淀》与《百合花》的对比阅读[J].考试周刊,2011(4).

〔14〕战争诗化小说:从《荷花淀》到《百合花》[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5〕林怀宇.乡村情结·日常生活·诗化小说——谈孙犁的《山地回忆》[J].语文建设,2005(9).

〔16〕蔡建刚.从传统绘画到现代小说:汪曾祺的文化传承与文体创新[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7〕陈宇清.何立伟诗化小说的语言特色[J].浙江学刊(双月刊),1989(5).

〔18〕龙束霞.一篇诗化的小说——何立伟《白色鸟》赏析[J].学语文,2003(2).

〔19〕滕朝军.王安忆与诗化小说[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0〕樊星.世俗情欲的浪漫升华——新生代女作家的“诗化”小说论[J].湖北大学学报,2006(5).

〔21〕范海浪,王永军.“诗化小说”与“小说化的诗”——从安妮宝贝诗歌入手谈其小说特征[J].电影评介,2008(18).

〔22〕苗珍虎.“诗化小说”的典范——评《月亮》[J].写作,2003(1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梳理
事业单位管理类档案归档问题探究
当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之后
浅析《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主要问题
一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的语言学流派专著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自主学习 发展能力
基于活动经验的序列化知识教学策略例谈
改性涤纶在梳理过程中静电的控制
企业文化不能没有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