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2013-04-29 03:43张云春梅静孙小萍吴恩生
无线互联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因子分析法

张云春 梅静 孙小萍 吴恩生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然后借鉴前人的研究,构建了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及阻碍产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最后针对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法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技术创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产业,其技术处于时代前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对传统产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对提升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徐州市积极抢抓国家和江苏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机遇,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为目标,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徐州市艾德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协鑫硅材料500兆瓦铸锭坯片项目、中能硅业扩建年产9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兰丰生化年产万吨多菌灵及5000吨甲基硫菌灵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此外,徐州市及时把握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动态,深入调研全市新兴产业的企业研发、产业化程度、市场推广等,同时组织编制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徐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徐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以期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以来,技术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来理解技术创新能力。本文基于前人对技术创新能力内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从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两个层面选取10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3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3.1 样本选取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财力投入没有详细统计,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全市科技投入密切关联,因此本文用徐州市科技投入代替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

3.2 实证分析

本文将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确定权重的基本思想,借助SPSS软件对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3.2.1 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

在做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统计检验,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由KMO and Bartlets test可知,KMO检验值为0.649,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因子分析(0.6KMO<0.7普通)。此外,Bartlet球形检验的Approx.Chi-Square值为97.057,Sig.值达.000,共同性分析结果也显示所选择的10个指标之间并非独立,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

3.2.2 主成分分析和命名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本文可以抽取出三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为主因子,各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5.377、1.435和1.373;总的解释变异量为81.85%(详见表3),由此可以判断,从原来10个指标中提取出的3个主因子能够代表原来10个指标所有信息。此外,本研究将对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载荷系数向两极分化,以便合理解释各公因子。

由于主成分的经济意义主要由线性组合中系数较大的几个原指标的综合意义来决定,因此可以认为,第一主成分F1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从表3中可以看出,F1因子贡献率为55.77%,在指标X1、X3、X4、X6、X9上载荷较大,说明这个5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归为第一类因子。又因为相比之下,F1因子在指标X3上具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一类因子命名为“创新投入因子”。第二主成分F2的贡献率为14.35%,是次重要的影响因子,该因子在X5、X8指标上载荷较大,因此归为第二类因子,该类因子在指标X8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二类因子命名为“创新产出因子”。第三主成分F3的贡献率为13.72%,重要性在3个主成分中最小,该因子在指标X2、X7和X10上载荷较大,因此归为第三类因子,该类因子在指标X10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将第三类因子命名为“创新获利因子”。

3.2.3 计算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

通过SPSS软件分析可以直接得到3个公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因子的得分,从而可以分析出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3个因子中的水平。此外,根据3个主因子所代表的贡献率确定权重,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由上文分析可知,第一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538,第二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143,第三个主因子的权重为0.137。对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相加可以得到综合评价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0.538F1+0.143F2+0.137F3。由综合评价得分分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水平。最后得分详见表4。

3.3 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由上文实证结果可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省13个城市中综合排名居第9位。就苏北地区而言,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投入因子在全省13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等地区,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这表明徐州市比较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也从侧面反映了徐州市委、市政府对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高度重视。创新产出因子和创新获利因子在全省均居末位,这说明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及获利方面不是很有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徐州市未来在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改進的地方。

4 提升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由上文分析可知,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居苏北第一位,但是在全省位列第9位,与苏南、苏中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针对徐州市高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创新产出及获利能力欠佳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各国的实践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激励技术创新比较有效的制度之一。健全的知识产权支撑服务体系是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目前,徐州市已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但是与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徐州市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徐州市政府应当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手段,大力支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机构发展,为徐州市知识产权的运用提供保障,进而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知识产权信息体系的建设,使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

4.2 完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创新关系,才能确保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徐州市已有部分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已有效地促进徐州市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项目的市场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徐州市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为企业与地方高校及国内外的名牌高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技术创新合作关系搭建桥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贡献。

4.3 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加强徐州市创新人才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因此需要优质人力资本。目前徐州市面临一般人力资本过剩、高层次人力资本缺乏这一尴尬境遇,人力资本市场亟待完善。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了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引进,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提高了科技在经济中的含量和贡献率;同时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极大地影响高层次人才储备的问题,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合理措施,保證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的实施。通过一系列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本吸引措施,加快人力资本市场的构建、培育步伐,将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科技人员引进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增长。

4.4 塑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文化

由实证分析可知,徐州市创新投入力度相对较大,但是创新产出和获利能力较弱,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该营造健康的内外部创新环境,努力获取企业员工的认同,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能积极参与、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屈宁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5.5.

[3]宋东林,魏宝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9.

[4]孔玉生,卢静.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10.32.

[5]徐玲,黄瑞华,赵伟.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04.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因子分析法
风电设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探析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关系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技术创新能力刚性陷阱与超越路径分析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快递服务配送环节的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研究